四川防汛“临战” 重点区域建5级监测网

12.05.2020  09:55
原标题: 四川防汛“临战” 重点区域建5级监测网

  本报记者 邵明亮

  进入5月,赵军的“失眠症”似乎又要犯了。

  在水利系统工作了20多年的赵军,是绵阳市安州区黄水沟水库的巡查值守责任人。5月6日晚间的一场降雨,让他几乎一夜没睡。雨点密集地砸在水库值班室的彩钢房顶,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赵军夜里起来了3次,把大坝、溢洪道、监测设施通通巡查了一遍。“汛期失眠是水利人的‘职业病’。”赵军调侃,每年汛期,自己的神经都紧绷着。

  进入汛期,从省上到基层的防汛值班点都开始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省防汛工作已全面进入“临战”状态。

   A 形势

  气候年景较上年差,安全度汛压力大

  “一方面盼着下点雨,另一方面又害怕下大雨。”赵军的这种“矛盾心理”,源于他身上肩负的两项工作职责。

  5月“双抢”,农民一方面抢收小春作物,同时也开始着手抢种水稻等大春作物。种水稻最需要的灌溉用水大部分都来自当地的水库。

  以黄水沟水库为例,这座小型水库的总库容超过100万立方米,但目前的蓄水量只有52万立方米。灌溉用水需求增大,汛期易发强降雨,黄水沟水库的工作人员必须在蓄水和防汛之间仔细拿捏平衡。

  4月,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气象、水文、水利等部门专题分析会商汛期防汛抗旱趋势,得出结论——今年我省总体气候年景较2019年差,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旱涝交替,发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较高。

  这让很多靠河流、降雨补给库容的水库压力陡增。“很可能会出现短时间内水位快速上涨的现象。”省农水局水库处相关负责人坦言,这对水库安全度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四川有各类水库8000余座,平时这些水库肩负着城乡供水、灌溉用水和错峰调节的使命。进入主汛期,这些水库又成为防汛焦点。

  “水库安全是防汛工作的底线,是水利系统最大的风险点。”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省水利厅要求各地对所有水库“三个责任人”组织全覆盖、分层级的培训,确保逐座水库“有责任人,懂干什么、怎么干,并上岗到位”。

   B 迎战

  建5级监测网,全省上下巡查找问题

  5月8日,位于汶川县耿达镇的龙潭电站,值班室里电站主要负责人张业辉正在查看实时动态数据,叮嘱值班人员加强汛期流量监测。

  去年,龙潭电站在汶川“8·20”强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遭到了严重损害——大量泥石流进入电站库区,导致大坝泄洪闸门、电源系统、动力及控制电缆等设备严重损毁,并一度发生洪水漫坝险情。

  为了做好今年防汛减灾工作,汛前,龙潭电站对大坝安全性进行评估,及时治理防汛安全隐患,完善技防管理措施,补齐防汛减灾短板,确保按期完成灾后抢修。

  龙潭电站所在的汶川县,因地震改变了地形地貌,每年因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引发的灾害事件时常发生。

  进入5月,汶川县水务局局长毛旭加入的两个微信群就变得更加活跃,一个是全县的防汛工作群,一个是防汛工程建设推进群。“我们心里都绷紧了一根弦。到了主汛期,那更是‘战时’状态。”毛旭介绍,汶川健全了县、镇、村、组、点5级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各类监测站点143个,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

  省水利厅厅长胡云介绍,为了督促各地绷紧防汛这根弦,4月初,省领导率队到各地督导防汛减灾和安全风险防范工作,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也组织了21个工作组分赴各地,共发现8大类58个问题,要求各地建立台账、一事一单、定点跟踪、整改落实。

   C 预案

  开展专项应急演练,充分准备人力物力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都江堰市境内的紫坪铺水库,站在泄洪冲沙洞出口附近的岷江岸上,看到江水安静地流淌着。而去年8月,这里是另一番景象——湍急的洪水从泄洪冲沙洞喷涌而出,一度把电站尾水护岸冲毁。

  紫坪铺水库来水区位于岷江上游川西鹿头山暴雨区和“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气候条件和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十分脆弱,一旦出现强降雨,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汛期要求紫坪铺水库既要发挥防洪减灾的重要作用,保障枢纽大坝安全和下游成都平原防洪安全,还要保证成都市生产生活用水的正常供给和安全。”紫坪铺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今年汛期的防汛形势,公司对防洪抢险应急预案进行了修编,计划于5月中下旬组织开展防洪抢险、水库供水应急调度和地质灾害防治等专项应急演练。

  由于今年全省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旱涝交替,因此汛期不光有洪水的威胁,还有旱情的担忧。

  省都江堰管理局研判,今年都江堰灌区气象情况不容乐观,可能出现系统性干旱,保障灌区农业用水的压力较往年更大。该局强调要落实预测预报、调度运用、应急预案“三项基本要求”,继续优化灌区水资源调度工作,特别是做好春灌、汛期、岁修等特殊时期的灌区水资源应急预案、联调联动工作,保障供水安全。

  目前,《四川省2020年防汛抗旱预案》等各类预案方案已制定完成,全省共有抢险队伍8000余支、25万余人,准备各类防汛抢险物资近5亿元,切实做好防汛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