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防堵贫困县帽子下的制度缝隙

27.03.2014  11:30

  “该戴帽子的戴帽子、该摘帽子的就摘帽子,不能让贫困县越扶越多。”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在今年的两会上表示,列入本届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的农村扶贫开发法,将对扶贫重点县的确定和退出机制做出规定。(3月20日《人民日报》)

  贫困县的帽子,许多地方都争着戴。这是因为这顶帽子明里暗里的好处太多了。

  两年前,湖南新邵县曾以高调庆祝进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引起广泛热议。据介绍,列入国家武陵山集中连片扶贫攻坚重点县后,这个县每年国家至少下拨5.6亿元资金用于扶贫开发。

  按一般的扶持贫困县的标准,现在每个重点县每年能获得3000万—500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还有一些专项转移支付和专门的政策措施。此外,国家对贫困县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倾斜投入越来越大,不少项目县里还不用配套,贫困县帽子带来的实惠越来越多。这么大的好处,一旦戴上,就让人恋恋不舍。资料显示,我国2001年核定了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10年来不少贫困县甚至成为经济强县,但仍然戴着贫困县的帽子。

  贫困县帽子的好处还远不止这些。由于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贫困县所获得的巨大资金与诸多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被异化为部门与个人捞私利、揩油水的工具。网上曾披露过诸如典型的案例:黑龙江海伦市一边申报国家级扶贫重点县,一边建豪华政府办公楼。国家级贫困县汉阴县的国土资源局将老办公大楼租赁给其他单位办公,自己花费近千万元,为36人建设一座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豪华办公楼。而属于全国贫困县的甘肃省宕昌县原县委书记王先民,任职期内受贿金额达1500万元。而王先民最擅长的就是在国家拨付的项目资金上动脑筋、捞好处。

  贫困县的帽子实质上是与贫困县相对应的一整套扶贫机制。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制度设计跟不上情况的变化,没有及时防堵存在的漏洞,没有科学合理的考核、监管、退出机制,导致其中存在诸多可以谋取私利的空子,可以规避监督的缝隙。

  正因为如此,一旦戴上了贫困县帽子,不仅没有紧箍咒式的压力,却有不少的好处与油水,倒像是捧上了金饭碗,拥有了不用还款的提款机、免费使用的加油站,这样的贫困县帽子自然成了人人都想抢的“香饽饽”。

  帽子紧与松,最清楚的是脑袋。从争着抢着戴贫困县帽子的反常现象理应引起帽子设计者的反思。尤其是要注意防堵制度设计中可能存在和业已发现的“缝隙”,不让相关部门与个人有机可乘、有缝可钻。果真如此,被挤干了油水、补牢了缝隙的贫困县帽子,自然就不会人人争着抢着往自己头上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