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游百病” 一场20万人的全民运动会

06.03.2015  20:57

滕王阁景区人满为患

四川在线南充频道讯 (张晓东 记者 李霞)“正月十五看花灯,正月十六游百病”,3月6日(农历正月十六),在阆中市锦屏山、白塔山、东山园林、滕王阁公园等地人潮涌动,20多万市民们纷纷以家庭为单位,扶老携幼走出户外,以此踏青登高健身享受传统民俗“游百病”带来的身心愉悦和美好心情。“游百病”后开始一年的新的劳动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春节的基本结束,男人们开始出门干活挣钱,开始新一轮的奔波。

据了解:“正月十五看花灯,正月十六游百病”这一民间习俗的起源,在阆中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据《阆中县志》记载:“上元后一日,锦屏山游人如蚁,谓之游百病。”记者了解到,“游百病”最初仅限于妇女,在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夜里,出门四处游走,祈祷来年身体康健。而现在“游百病”又有了新的内涵,人们在饱食美味佳肴后,出门登高望远,呼吸春天的空气,欣赏美丽的景色,健步散心,能帮助消化,增强免疫功能,可谓一次全民户外健身运动。2010年,该市在接受“中国春节文化之乡”评审时,相关专家对这一民俗给予高度评价。近年来,阆中市大力推动“游百病”民俗活动,提倡居民步行、骑自行车低碳出行,为“游百病”活动赋予新内涵。该市部分政协委员提出相关提案,希望把“游百病”列为“春节文化之乡”阆中市的特色节日。同时根据《关于2013年度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和单位(城市)申报的通知》,全国多个省、市参加了申报工作,经过专家委员会审定,阆中“游百病”习俗参加了2013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示期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对申报项目或单位(城市)进行了最终审核。最终,阆中游百病获得了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证书和牌匾。

签名墙上抒豪情

游百病”虽然是一种春节习俗,但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还有一些科学性。据从事多年体育教学研究的阆中市体育活动中心副主任何可告诉记者说: “正月十六游百病”是阆中人民由来已久的健身习俗,其代代相传,年年不断。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祈求来年身体康健,通过长途徒步的方式相当于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肺通气量、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功能很有益处,还能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山间道路坎坷不平,穿行此间有益于改善人体的平衡功能,增强四肢的协调能力,尤其是行走在没有经过人为修饰的非台阶路段,可使人体肌纤维增粗、肌肉发达,增强肢体灵活度。“游百病”途中是快走活动使人体内大部分转为无氧代谢,加之登山野营活动的运动量较大,它能大量消耗人体内聚集的脂肪组织。而且 在途中的极目远眺还可以调节视力,预防近视。

为了传承和发扬这项民俗文化活动,阆中市结合旅游发展,每年都将锦屏山、白塔山、大佛寺、状元洞、天宫院、淳风祠等旅游景点免费开放,给市民提供登高望远的好地方,同时让阆中市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而现在的阆中市民还在游百病的同时,展示健身秧歌、太极拳、腰鼓、巴象鼓舞、跆拳道等项目,还开展踢毽子、呼啦圈、打陀螺、滚铁环、汤秋千、跳绳、自行车环城骑游等活动,吸引了市民现场参与。 3月6日,阆中市体育部门还在滕王阁云锦园举行了游百病环阆中古城自行车骑行活动,来自阆中、苍溪、南部等市内外的200多名自行车骑游爱好者齐聚阆中,开展环游。宣传游百病的知识,进行环保低碳出行和全民健身活动展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健康是最大的福分,我们不光要在正月十六这一天出来游,而且平时也要早起早睡,多到户外进行锻炼,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我们身体健康减少疾病!”每年都要参加“游百病”的市民黎展鹏说道。   

正月十六游百病,现在已经成为阆中特有的春节文化民俗活动。历史源远流长,迄今已有数千年,是参与热情最高、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群众性健身体育活动!”阆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秀清告诉记者说。阆中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把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着力推进场地建设精品化,体育赛事品牌化、健身活动多样化、基础实施便利化、品牌培育本土化、为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体育健身已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