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丝毯织造:千丝万缕出精品

15.12.2014  19:03

        四川在线消息 (王斌 四川日报记者 张立东 整理)日前,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南充市“阆中丝毯织造技艺”榜上有名。

        在阆中,市民习惯把丝毯织造称为手工打结丝毯,阆中蚕丝生产历史悠久,丝毯织造技艺是代代相传的传统手工技艺。发达的蚕桑业促进了阆中丝毯织造的发展。自明朝起,阆中就出现了丝毯织造作坊。清中期,丝毯织造成为很多家庭的主要职业。

        “丝毯编织分掛经、过纬、打底栽绒、砸耙子和手工平毯等工序。”阆中市丝毯织造技艺传承人刘晓筠介绍,丝毯织造工序繁复、耗时极长。“毯背每米丝线道数可达1300余根,每平方米打结点达100万个。所有经纬线打结缠绕全由手工完成,精细度极高,一个成熟的技工每年仅能编织3至4平方米丝毯。

        现年87岁的汤映芳老人从13岁起便跟随母亲学习丝毯织造。她说,民国时期,阆中有“薛家山水”、“张家花卉”、“大佛寺李家佛像”等著名家族丝毯作坊,经久累积,形成了不同风格并代代相传。

        位于阆中古城的机房街见证了当地丝毯织造悠久的历史。“街道前列丝绸店,后传机纾声”,机房街由此得名。因邻近航运码头,历来为茧丝绸棉加工作坊聚集之处。据介绍,当时阆中丝毯销售分水、陆两路。“水运”通过嘉陵江顺流至重庆,再经长江运至上海。陆路则经剑阁、梓橦运至成都销售。

        1911年,英籍葡萄牙传教士盖士利到阆中传教,张家丝毯作坊主赠盖士利6尺丝毯“富贵牡丹”一幅,后被盖士利带回英国收藏。1924年,阆中泰丰丝厂生产的“莲花牌”生丝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特别金奖。因用料讲究、技艺独特、生产周期长,阆中丝毯的产量较低,当时的购买者仅限于达官贵人。阆中丝毯织造技艺在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以家族传承的方式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工厂,多以师傅传帮带方式传承。如今,阆中市能独立编织一幅完整丝毯的成熟技工不足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