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阆中万人参与非遗“游百病”民俗活动 

16.02.2014  18:33
内容摘要: 15日(农历正月十六),有“春节文化之乡”之称的四川阆中开展了“登高游百病”民俗活动。作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第一年,此项民俗活动成为低碳出行,春节踏青的新风尚。

阆中春节文化主题公园“游百病”文艺表演吸引众多市民。 王斌 摄

阆中市民“游百病”人潮如织,图为在阆中“锦屏山风景区”。 王斌 摄

  中新网阆中2月15日电 (刘彦君)15日(农历正月十六),有“春节文化之乡”之称的四川阆中开展了“登高游百病”民俗活动。作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第一年,此项民俗活动成为低碳出行,春节踏青的新风尚。

  “正月十五看花灯,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古老的民谣历久弥新,当日,记者看到,阆中古城锦屏山、白塔山、东山园林、滕王阁公园等著名景区都成为游百病登高的主要阵地,各地人潮攒动。《阆中县志》也曾记载明清时期“游百病”:情形:“上元后一日,锦屏山游人如蚁,谓之游百病。

  “游百病是祖上传下来的的习俗,男不耕、女不织,到了那天一定要全家出来转悠,图个吉利。”一位阆中古城的居民告诉记者,他今天特意关门不做生意,就是带着老人娃子出来耍耍。

  阆中古城号称“风水圣地”,“游百病”作为传统民俗活动,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和特殊含义。“健康即是财富。”从重庆过来的游客王先生表示,看到许多上年纪的老人都在儿孙的搀扶下登上山顶,这种全民参与的民俗活动实在让人赞叹,期待明年能带上家人一起来体验。

  当天下午3点左右,“登高游百病”的人已经超过了10万人,下午6点左右,人潮渐渐稀疏。对此,记者就游百病的意义采访了民俗专家,专家称,以前“游百病”最初仅限于妇女,在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夜里,出门四处游走,祈祷来年身体康健。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春节的基本结束,男人们开始出门干活挣钱,开始新一轮的奔波。而现在“游百病”又有了新的内涵,人们在饱食美味佳肴后,出门登高望远,呼吸春天的空气,欣赏美丽的景色,健步散心,能帮助消化,增强免疫功能,可谓一次全民户外健身运动。

  此外,锦屏山、淳风祠、白塔山等景区不仅免费开放,还开展了猜灯谜、荡秋千、踢毽子等与游客互动的娱乐活动。同时,在滕王阁广场至春节文化主题公园还有“低碳骑行游百病”自行车环城活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