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就南海问题替中方抱不平:中国已经很克制

12.06.2015  14:33

   参考消息网6月12日报道 外媒称,人们正在目睹对中国发起的又一轮抨击,这回因为中国在南中国海岛屿和暗礁上的填海造地行动。

  《日本时报》网站6月10日文章称,美国国防部指责中国破坏现状,引发动荡,违反国际法和国际规范。菲律宾和越南等其他声索方发表的看法则比这严重得多,前者甚至把中国的行为与二战前纳粹德国的行为相比。

  文章称,当大家设法把事实与想象区分开来。中国对南中国海所有地貌提出声索。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也对南中国海部分地貌提出声索。基于现代“主权”标准,即持续有效的占领与管控等,这些声索都存在缺陷。没有哪一种声索被裁定比其他声索更正当。

  文章说,对于斯普拉特利群岛(即中国南沙群岛)中的一些岛屿,中国并未占有,但仅仅占有并不等于拥有主权,而中国的确对这些岛屿提出声索。当然,这些岛屿的主权必须要与其他声索方谈判。中国声索的某些暗礁地貌或许处于中国所合法占有的岛屿的专属经济区内。这并不表示主权,却表示有权在其声索的专属经济区内施工。

  文章称,美国的法律立场不是“稳操胜券”,因此,美国对中国的指责是成问题的。

  中国的行为在原则上与其他国家一致。此外,美国在主权问题上似乎并不中立,批评中国的其他声索方则是伪君子。

  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6月10日文章称,南中国海多年以来都是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摩擦点,但在过去几周,华盛顿似乎有意提高了对中国在该地区行为的批评的音量。

  在美国最近的声明中提出了两种担忧。首先就是中国针对那些较小和较弱的邻国使用欺凌和威胁战术以推动其对该地区有争议的岛礁的主张。第二个担忧就是被华盛顿视为对在南中国海上航行自由的威胁。

  文章称,毋庸置疑,中国正在发挥其巨大且日益增加的影响力以威慑提出领土主张的对手。然而,尽管我们对此类行为感到遗憾,但这并不违反国际法。

  文章称,美国的声明往往更加强调有关对航行自由的威胁的担忧。但完全没有证据表明,南中国海的商业航行以任何方式受到了任何提出主张的国家的行动的威胁,包括中国。也没有任何理由担忧任何提出主张的国家可能会在未来试图限制那里的商业航行——尤其是中国。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6月11日文章称,5月27日,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哈里斯说,除拥有核武器的朝鲜外,他的主要挑战之一是“中国在南中国海荒谬的领土主张以及造地活动”。难道一个建有飞机场的珊瑚礁与核武器一样危险?

  文章称,哈里斯的说法被普遍解读为中国正在进行不讲道理的夺地活动,无异于胁迫甚至侵略其南部邻国。但中国认为其行为是防御,绝不是侵略。这两种评估相差甚远。如果哈里斯对中国的动机有误解,那么这一定是美国的情报部门出了大错。

  文章称,中国是一个在南中国海拥有4000多公里海岸线的国家。根据国际法,它有权要求从其领海基线算起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为其所有。粗略估计,仅仅根据其大陆海岸和海南岛海岸,中国在南中国海的专属经济区差不多有100万平方公里。中国的领土声索并不比越南和菲律宾的更加荒谬。

  根据其领土基线而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拥有管辖权完全符合国际法;根据其领土而对大陆架享有管辖权也完全符合国际法。

  文章认为,总的来说,很难让人看出哈里斯是出于什么理由对中国目前在南中国海的领土声索使用了一个非外交的词汇——“荒谬”。

   文章称,哈里斯把中国的造地活动称作是“荒谬的”。应该指出,中国反而把这些填海造地活动看作是“极大的克制”的例证。这可能会违反2002年的《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但中国专家说,是越南和菲律宾多次违反宣言,而中国展现了极大的克制,并没有动用武力将其部队从其所占领的岛屿和暗礁赶走。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观点是中国在永暑礁上兴建的3000米跑道“能使中国监控和控制整个南中国海的领空,加强了行使海上控制的能力”。这种假设对现实来说完全是“荒谬”的(从一个岛礁上的机场就能控制整个南中国海领空,对抗美国及其盟友的力量)。这种过分渲染的评估反映了华盛顿和美国海军界的一种情绪:他们对中国的搅局行动近乎于愤怒,但不愿考虑越南、菲律宾或者美国自己的行动可能也导致了地区局势的动荡。

  文章称,对那些把中国看作唯一挑衅者的人来说,他们多次采用的一种宣传策略就是把法律、时间以及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等重要问题模糊处理,从而以最糟糕的视角来描绘中国。中国不是无可厚非,但来自反华阵营的歇斯底里言行可能会被视为可笑之举。2014年,一名中国评论员对此做了很好的总结:“马尼拉及其西方支持者有一个相当可笑的逻辑,菲律宾和越南可以在南沙群岛做任何事情,而中国不能有任何反制措施。”  

(原标题:外媒就南海问题替中国抱不平:中国已经很克制)

 

编辑:SN123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