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需破难 真情铺就致富路

08.06.2014  13:31

万源市以八大行动为抓手,凝心聚力促发展

□魏莉 蒲正兵

  “今后再也不会为用水发愁啦!”5月29日,万源市白沙镇往川坝村村民王兴业脸上洋溢着笑容。结束了祖祖辈辈担水吃的历史,他与城里人一样用上了自来水。这一切,得益于万源市党员干部沉身基层,问需群众,惠泽民生,聚力发展的务实之举。
    万源市委、市政府紧扣“一水二路三产业”发展思路,以突出问题“亮剑”行动、农村公路攻坚行动、万名干部联万家行动等八大行动为抓手,破解群众饮水难、出行难、增收难,引导外地打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就业。在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下,该市大力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着力构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建设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中心。
解决8万村民“饮水难”汩汩清泉润心田
    往川坝村平均海拔800米,属典型喀斯特地貌,没有天然蓄水源,村里家家户户只能靠自建的露天蓄水池供水,饮水安全没有保障。遇到天干时节,露天蓄水池就会见底,村民只能到千米外的地方担水。
    除了往川坝村,“饮水难”还困扰着万源市的不少村,一直牵动着达州市、万源市党委、政府领导的心。“万源山地居多,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喀斯特地貌不宜蓄水,农村吃水面临着不小困难,特别是安全用水问题尤其突出。”该市水务局干部聂军介绍说,为彻底解决该市农村30万人的缺水及饮水安全问题,今年2月以来,万源市开展“千窖惠万户”行动,在村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修建集中供水工程,在村民居住较为分散的地方修建微水窖、水池。张榜公布每口蓄水池、微水窖的补助资金,公示每笔财务支出。各村由德高望重的村民和党员代表,组成建设管理小组、理财小组、质量监督小组,全程义务参与和监督工程建设。
    万源市还制订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目标分解表,细化了部门、乡镇建设目标任务,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截至目前,该市已整治山坪塘76口,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1处、蓄水池44口,已解决农村8.5万人饮水难题。
    往川坝村人畜饮水工程按招投标外包办法建设预算,工程至少需要100万,但该村群众自己干、自己管,工程完工总费用仅48万元。提前30天完工的项目包括4千米引水主管道、370立方米蓄水池以及连通家家户户的万余米自来水管道。“这水来得不容易啊!村支书王文建用自家皮卡车义务运送材料,油钱就花费了5000多元。”往川坝村村民陈珍琼感慨地说。
    清泉入农家,村民得实惠。“山泉水引进家家户户后,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万源市竹峪镇党委书记万明鲜说,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滋润了群众的心田,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
修建村道节支4800万元明白账让干群心连心
    近日,在该市白果乡白果坝村的村道公路暨连户路开工仪式上,老百姓围了一圈又一圈,掌声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经久不息。“盼了这么多年,马上要把水泥路盼到家门口,以后出行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了。”积极投劳的村民张斌说。
    万源群山耸立,沟壑纵横,群众要求改善出行条件的呼声很高。但要在群山中建好村道,连接起散居在大山中的每个村落小院,难度可想而知。
    4.2千米的太平镇仙龙潭村村道建设,最初财政评审每公里路基及硬化需要70万元,除去政府每公里10万元的补助之外,资金缺口依然很大,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在建设中,我们推行了白果乡‘包工不包料’的新模式,算下来每公里节约成本11万余元。”仙龙潭村支部书记魏永健介绍说,“包工不包料”即由政府公开采购、供应原材料,施工方仅承包劳务。万源市监察、财政、审计有关部门的人员和村民代表组成原材料询价小组,到市场询价,将询价价格作为招投标的控制价,通过竞争性谈判确定原材料供应商,并在每个施工点公示材料采购价格。
    4.2千米村道路,节约成本46.2万元。一本明白账,维护了村民的利益和干部的“清白”,融洽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换来了村民集资筹劳的积极性,不到1个月,资金便筹集到位,工程得以顺利开工。太平镇党委副书记张健华聊到这事儿,由衷感慨:“有群众支持,可‘四两拨千斤’;有群众全程监督,工程质量有了保证。
    据了解,万源把2014年确定为“农村公路建设攻坚年”,成立重点项目指挥部30个,对在建的90条400千米村道公路,严格按照“15项整改流程”全面自查、重新申报、严格审核。目前已完成18条97.7公里路面硬化,其中16条78.13公里投入使用,平均每公里节支12万元。400千米公路将节约资金4800万元。
引资30多亿元打造风景区村民捧上生态金饭碗
    “自从开了‘夫妻驿站’,入住的客人更多了,收入相应增加。”万源市曾家乡覃家坝村民张平笑着告诉笔者,这比在外打工的收入高,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覃家坝村距万源城区68公里,地处著名的烟霞山旅游景区。但以前这里游客稀少,村民的经济来源仅靠传统农业。
    思路决定出路,脑袋决定口袋。为了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万源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打造烟霞山5A级旅游区计划,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景点开发等工程项,让游客数量与日俱增。
    头脑活络的村民纷纷抢占商机,吃起了旅游饭。“当初办农家乐时,自己没多少钱,多亏联系部门万源市人民法院的帮助,干部们帮着我砌墙、挖沟。”返乡创业的村民王文礼说,如今他的农庄、宾馆开张后,每月纯收入可达15000元。
    大手笔规划,大气魄建设,快节奏推进。如今,引资30亿元、建设面积110平方公里的万源八台山—龙潭河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已初步建成。旅游业带动了旧院黑鸡(蛋)、板角山羊以及生态富硒农特产品等特色种养业的发展,像王文礼一样捧着旅游产业这个金饭碗致富的人多达4万余人,占该市总人口的6.7%以上。
    据万源市委书记王成军介绍,绿色生态已成为该市破解发展瓶颈的“金钥匙”。万源森林覆盖率达62.46%,有 “中国之肺”“中国西部养生天堂”“川陕夏都”的美誉,孕育了巴山雀舌、生态马铃薯等100余种绿色生态有机产品。近年来,该市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思路,促进村民观念进一步转变,自觉投身到旅游业带来的商机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