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筐+门板 成都副教授牛棚里办“果筐学堂”

09.09.2014  16:15

孩子们在果筐堆成的课桌上上课。

    中秋,团圆夜,成都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副教授伯先思索着怎样给一群孩子写信。他牵挂的孩子们,藏在名山县万古乡山林里。

    与那里的孩子们打交道,这是第五个年头。2010年暑假起,伯先带领着一支又一支志愿者队伍,走进这座小山村,把牛棚收拾出来当教室,两个果筐一叠再铺上五六面从旧家具上拆下的门板当课桌,果筐倒立当板凳,创造了“果筐学堂”。

    一次偶然牛棚里办“果筐学堂

    5年前的夏天,万古乡被伯先一家子搅动得荡起了层层涟漪。当年,他的女儿归归正在读大一。暑假,归归到乡下帮妈妈看管果园,闲时找来几个孩子,教他们英语、绘画,干得热火朝天。

    “爸爸,我在猕猴桃园里支教,可他们没有画纸和画笔,你能不能帮忙带点儿过来?”女儿的电话,让伯先兴奋起来。

    “女儿居然为我铺好了路。”伯先说,他赶紧买好东西,驾车朝万古乡驶去。父女一会师,他就与女儿钻在一堆商量如何把支教这个事情做好。他俩将果园一间牛棚收拾出来当教室,两个果筐一叠再铺上五六面从旧家具上拆下的门板当课桌,果筐倒立当板凳,这就成了“果筐学堂”。

    伯先和女儿确定了“果筐学堂”的几大原则:无偿,不交学费,学习文具由学堂提供;自愿,学生自愿,老师也自愿;互补,学校开学,这里停课,学校放假,这里开课;开放,不设定教学大纲,不教授已有课程,不重复应试教育。

    特殊教学开菜市孩子摘菜定价

    今年回成都,伯先带回了13个档案袋,里面装着几十名孩子的档案。为何要为孩子们建档案?伯先说,这是为了让每一个志愿者来之前就熟悉每一个孩子。“即使志愿者走了,我们也要把这种关爱与关怀持续下去。”伯先说,他要求志愿者要给孩子们写信,并要求孩子们回信。这一来二去,对孩子们来说,既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也是一种写作的煅练。

    伯先喜欢把自己的教学理念揉进“果筐学堂”里。

    今年夏天,他还开了个果筐超市。让孩子们采摘自己家里吃不完的菜,理整齐后,制作一份蔬菜介绍,为自己的菜撰写广告语、标价,卖给志愿者们。吃不完的菜,供大家野炊时使用。

    原标题: 副教授办“果筐学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