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长江流域强降水的背后:西南涡是“罪魁祸首”

06.07.2016  15:51

        李跃清介绍西南涡。 贺劭清 摄

        中新网成都7月5日电 (贺劭清 何浠)“上次西南涡6月30日在四川盆地南部形成,随后沿着气流东移,7月1日、2日来到湖北、江苏一带。”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所长李跃清5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从实况看,西南涡是近日长江流域强降水的“罪魁祸首”,7月初贵州东南部、湖南北部、湖北、江苏等地的暴雨洪涝与西南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据了解,西南涡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和四川盆地之间,由复杂的地形与大气环流相互作用而形成。西南涡所到之处,大雨倾盆,从出现到消亡的时间一般低于48个小时,但发展东移后生命史可达5至7天。

        西南涡在中国长江流域历次暴雨洪涝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98年发展和东移的西南涡和高原涡高达70%以上,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多。”李跃清介绍,西南涡东移后比台风影响范围更大,台风很难直接影响到中国西部,而西南涡不仅影响到中国西南地区,而且还影响到中国整个东部地区,甚至还能影响到日本、韩国等国。

        “西南涡造成的暴雨天气强度、频数仅次于台风,台风是个庞然大物,监测一目了然,但西南涡却不断变化,让人捉摸不定。”李跃清介绍,虽然竺可桢早在1916年就注意到了中国夏半年降水与西南涡密切相关,数代气象学家为研究西南涡作出努力,但由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气象观测布局和能力的限制,西南涡活动及其天气影响仍难以及时准确预报。

        为了提高西南涡生成与消失、移动与停滞、增强与减弱、群发与突发等变化的可预报性,2010年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发起了中国第一次西南涡加密观测大气科学试验。分析表明,西南涡在2012年共出现118个,2013年106个,2014年70个,主要集中在九龙和四川盆地以及小金一带,西南涡出现之后,在移动中带来的暴雨往往比发源地本身要严重得多。

        “观测试验推进了科研人员对西南涡及其影响演变特征的分析研究。”李跃清介绍,2013年6月西南涡与高原涡耦合并成为一个强烈发展的低涡,四川遂宁72小时累计降雨量达到519.5mm,气象专家结合西南涡的观测对这次暴雨进行了成功准确的预报。

        2016年6月15日,全国第七次西南涡加密观测大气科学试验在成都正式启动,整个加密观测大气科学试验将从6月21日进行到7月31日。

        “虽然中国对西南涡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逐步加深,并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但没有高时空分辨率的持续系统观测,制约了对西南涡的理论研究与业务预报。”李跃清表示,今后应该以西南涡及其影响的综合观测与科学试验为起点,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由此发展中国西南涡系统及其天气影响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