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线申遗“红利”在哪里?盘活长征文化资源 带火红色旅游

21.04.2015  13:15

  

  太平镇是红军四渡赤水的重要战场,目前保存完整。

  

  古蔺县太平镇,杨阿姨家以前是红军驻地旧址,现在家里还挂有毛主席像。

  “博物馆建成以来,有客人来,但还不够多。如果再多点,我可以更忙些,太平古镇也更火一些……”4月20日下午,送走最后一批游客,司晓芳这才停下来。司晓芳,泸州古蔺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讲解员。她说,或许长征路线成功申遗,会给太平古镇带来“红利”。

  4月20日,华西都市报以《长征入川80周年,四川专家再次倡议——长征路线申遗“早就该做了”》为题,再次聚焦“长征路线申遗”。报道刊发后,立即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新浪网友“@玩233567”说:“好!支持申遗!长征是中华民族自强不屈精神的最贴切写照,它应该成为中华民族超脱意识形态的精神财富。

  那么,长征路线申遗“红利”在哪里?四川省社科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先农认为,“红利”在于盘活“长征路线”这个世界闻名的线性文化资源。“长征路线申遗成功,中国红色旅游可能会更火。”知名文化旅游学者裴钰说,如果“十二五”期间,长征申遗成功,红色旅游收入将不止2000亿元。

  红色旅游 收入将不止2000亿元

  “长征路线申遗,其实是深度开发红色旅游,是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的里程碑事件。”知名文化旅游学者裴钰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申遗只是一个项目,总体思想是把红色旅游景区打造成“未来的世界遗产”,即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建设红色旅游景区、纪念馆、故居等,把它们打造成未来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现在的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区,硬件非常好、接待条件很好。在这个总体方略的指引下,长征申遗便应运而生,这个申遗覆盖省市多,利益共沾,促进多方发展。

  裴钰说,长征路线贯穿中西部,第一、二产业较为落后,旅游服务业发展处于“财政弱、引资难、项目少”的尴尬境地。红色旅游是高端的主题旅游,是以政务培训和接待为主的新型优势业态,是政府投资的重点,而申遗成功将大大刺激政府投资。长征路线申遗成功,产业增量是非常宽广的。

  裴钰算了一笔账:2005年至2010年,“十一五”期间,国家共安排红色旅游专项建设资金约80亿元。至2010年,红色旅游全年接待游客4.3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20%,年综合收入达到了1302亿元。预计到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年出行人数突破8亿人次,年均增长15%,占国内旅游总人次的比重提高到1/4;综合收入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10%;累计新增直接就业50万人、间接就业200万人。“如果‘十二五’期间,长征申遗成功,这个2000亿元收入的评估就少了。”裴钰说。

  盘活资源消除“物质和精神贫困

  目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申遗、建馆、扶贫工作推进办公室,设在四川省社科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内,由所长杨先农兼任办公室主任。

  杨先农认为,以开展“长征路线”申报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活动为契机,把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盘活“长征路线”这个世界闻名的线性文化资源。同时,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大力实施诸如“国际长征文化馆”等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要把消除物质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弘扬长征精神、长征文化的题中之意,创造消除“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双消除模式”。

  华西都市报记者梁波吴小川华西城市读本实习记者王漫泸州古蔺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