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的“房产证”长啥样?《成都房地产契证文化的经典记忆》新书发布

28.03.2016  18:26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周显彬) “刘半城”的公馆有多豪华?成都的“龙脉”是啥格局?......你或许不知道,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其实统统可以在新出版的《成都房地产契证文化的经典记忆》一书中一览无遗。

3月28日,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成都房地产契证文化的经典记忆》新书正式发布,书中系统地展示了目前成都市房产信息档案馆中保存的清康熙以来历代成都的房产档案,是展示成都历史真实面目的不可多得的资料宝库。并且,为了满足热爱成都的读者了解成都城市发展历程的需求,本书可以在各大书店购买到,还可以到省、市图书馆、川大图书馆借阅。

成都房产第一契康熙三十年卖空地

买卖房产签订合同到最后获得房产证,对于现代社会的成都市民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不过你是否知道,其实有据可查的成都“房产证”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呢?

昨日,由《成都房地产契证文化的经典记忆》新书正式发布。这本书从成都市房产信息档案馆中保存的清代康熙时期起至民国时期以来的历代成都房地契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契证加以解析,系统地展现了成都仙乡特色的人居环境、自古城乡混交城乡一体的城市性质与二江抱城龟城走向的城市形态演变发展的真实历程。

作为新书的主编,著名历史学家、四川省社科院教授谭继和告诉记者,档案馆的馆藏资源十分翔实丰富,其中最早康熙三十年(1691年)的杜卖文约,是成都市房产档案信息馆目前发现的所存契证中年代最早的一份。

在这份契证中可以看到,卖方哈荣盛所出卖的是东御街中段的空地一块,买方则是清真东寺。与现代的房地产合约不同,这份古老的契证中连卖方出卖土地的原因也写得清清楚楚——“缺钱”。

“契约一方面可以看出清代前期的房产交易还是相对简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清前期伊斯兰教在成都兴建清真寺的现象。”谭继和说。

民国富豪热衷公馆“刘半城”家房契甚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房地契的内容也越来越详细,不光是所买卖房地产的结构、材质、铺院形态需要注明,就连前庭后院中是种菜还是种花、有几棵树都要详细写明。而借此今人也得以一窥民国富豪们的私家庭院。

谭继和告诉记者,道光以后随着成都城市社会、经济、商业的发展繁荣,大量结构复杂、形态优美的照壁三合院、小门楼四合院出现。例如光绪十六年的一份房契就显示出,卖家所出售的正是一座大型大四合院,整个房屋大院套小院,院内大门、后门、天井、花园错落有致,浑然天成,完全体现了传统川西民居外封闭、内开敞、小天井、大出檐、青灰瓦、高勒脚的特点。

在档案馆的馆藏中有部分是公馆契约,其中如大邑刘氏家族的各类“房产证”甚多,有“刘半城”外号,可见房产之多。

而这一时期由于受西方建筑文化与审美情趣的影响,成都的公馆开始在传统的四合院后花园中引进“西式园林开阔的大草地”,同时还采用了西方的建筑理念,采用大量水泥、砖石等建筑材料,使成都的公馆成为了中西合璧的标本。

三百年来房契翔实成都“龙脉”有迹可循

事实上,纵观三百余年来的成都房契资料,不仅仅可以看到城市生活发展、城市形态的演变,甚至还可以看到成都“龙脉”的格局。

“成都的地脉、水脉、文脉,归纳起来就是成都的‘龙脉’。”谭继和说,“龟城走向、二江抱城、三城相套”,就是历史成都的城市布局的个性和特征,也就是成都城市的“龙脉”。而成都历代房契就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城市“龙脉”演变发展的信息。

例如,明末清初由于战乱频仍,如今熙来攘往的青羊宫一带竟然成为了“老虎窝”,但康熙前期的房契则显示,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成都城市开始恢复重建,街道的空地和居民附近的空地已经逐步成为商品,具有了商业地产的价值。

“在中国房地产契证中,成都房地契作为西蜀文化的文化地理标志,具有独特的地位价值。这些契证,展现了成都古典田园城市亦城亦乡的特色,务农业儒、耕读传家的乡绅文化特色,是保存乡思乡恋乡愁历史记忆的标本,是借用历史经验来解读城市现代化路径的钥匙。”谭继和说,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些房契的存在,也对研究认识历代蜀人祖先的思想与智慧、历史田园城市的信息与特点、呼唤生态农业城市春天的回归,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