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长丰子随母姓奖励1千元 回应:暂时不便多说
夫妻组建家庭,诞下“爱情结晶”;长辈团团围坐,给小宝宝起名。这一家族内部事务,如今在安徽省长丰县,增添了几分行政色彩。针对中国子女随父姓的传统习俗,该县掀起性别平等的“姓氏革命”。对新生子女随母姓的家庭,奖励1000元,并以“村规民约”的形式予以固定。由此慢慢淡化重男轻女的观念以及传宗接代的思想。
“夫妻同姓给不给钱?”“先领钱,然后再改回来怎么破?”“一边说性别平等一边奖励随母姓,随父姓的表示不服”……挑战传统的政策旋即引发民众热议。在倡导男女平等方面,孩子“跟谁姓”的作用真有这么大?
长丰县“随母姓奖励千元”的政策被报道后,几乎遭到民众一边倒的质疑。网友“QingZh”关注奖励资金的出处,“领导自己掏腰包就无话可说,要是财政出钱,问题就大了。人大批准了吗?”网友“断桥寻雪”则表示,应该把这笔钱用在改善农村孩子教育上,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孩子跟谁的姓是家庭内部事情,政府还是不要介入的好。”
记者致电长丰县计生委,工作人员称,确实存在随母姓给予奖励的政策。针对近期媒体和民众的关注,县计生委正和县宣传部共同研究,将出台一个统一的回复:“但现在还没弄好,暂时不便多说。”截至发稿时,该县仍未给出进一步答复。
长丰县人口和计生委副主任龚存兵此前曾对媒体表示,“随母姓奖励”是现阶段的一种引导措施和激励机制,终极目的还是从思想上根本改变性别不平等的传统认识。然而,民众对此并不买账。事实上,在我国孩子随谁姓,法律从来就不曾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有网友据此指出,该项奖励缺乏法律依据。
而出台的这项政策,本意倡导男女平等,却重点强调随母姓给奖励,反倒凸显了性别不公。正如网友“我不是橘子是橘子大人”所言,“父姓母姓都是一个名字,奖励钱反而显得随父姓不好……随孩子爸妈喜欢呗。”
“姓啥都是我儿子, 血缘才是王道”
今年五月底,28岁的洪越生下宝贝儿子,全家沉浸在巨大的欢喜中。而无论是对这个孩子,还是过几年再生二胎,她都没有让孩子随自己姓的考虑:“现在连族谱都没有了,姓什么已经没有以前那种意义了,名字不就是个称号嘛。”
虽然洪越与家人都比较淡然,但家族里,孩子84岁的曾祖父却把起名当做头等大事。甚至家人提议,把洪越的姓也放进孩子名字当中,位列男方的“郑”姓之后,起成一个“郑洪×”模式的名字,曾祖父也不同意:“因为如果叫小名,只叫后两个字的话,就会变成洪×”。
对于老人的“谨小慎微”,洪越倒不去计较,“老辈人还是观念问题,就想让孩子完全归属于郑家。我是没啥特别的想法,姓啥都是我儿子,血缘这个东西才是王道啊。”
元旦生下女儿的李陶,在妈妈的倡导下,给孩子起名“白一李”——老公和自己的姓都有体现,中间的“一”表示生日是“新年第一天”。看起来不太像小女孩的名字,不过倒也别致。
李陶同样有生二胎的打算,如果二胎也是女儿,会考虑让孩子随自己姓。“要是男孩肯定不行啦,大部分公婆应该还是比较期待孙子的,传统观念孙子不是传宗接代吗。”
对于“给钱鼓励随母姓”,在她看来没多大用。“除非公婆不干涉,老公无所谓。”李陶半开玩笑地算计着,“而且一千也太少了,抱着老观念的人不会因为这点钱就改变想法。能接受的人呢,你给不给钱都会允许孩子随母姓的。”
“孩子各随一边姓,别人还以为两口子离婚了呢”
“80后”的沈毅和老婆是“双独”小夫妻,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假如未来再要一个孩子,他们也不准备让孩子随母姓。
在沈毅的认知里,孩子随母姓的情况实在太少了,而且总带些“特殊”的意味。他只听说过一个随母姓的例子——老婆家里的某位亲戚“入赘”到女方家,结婚前就商量好,生第一个儿子必须随女方家族的姓,这让沈毅有一种看古装剧的即视感。“这个亲戚在农村生活,可以想象他平时必然受到周围人的指指点点吧,没点儿心理素质真不行。”好在后来这个亲戚生了第二个儿子,就随了自己的姓,“算是翻身做主人了吧。”
在沈毅看来,孩子跟谁姓既然早已成为社会传统,硬去挑战和扭转意义不大。“现在的妈妈,有几个会在乎孩子跟谁姓这种问题啊?人家要体现平等,也是体现在谁做家务,谁带孩子之类的。”
至于政府掏钱鼓励,他觉得就更不靠谱了。“先随妈妈姓拿了奖励,过两年一改名,又改回来了。这个怎么算?政府有没有能力去追讨这笔钱?”
白领马千里也认为,通过“跟谁姓”来体现男女平等,未免有点上纲上线。“自由平等的美国孩子一样随父姓,妻子还随夫姓呢,咱们国内在这一点上比人家已经‘进步’多了。”
马千里倒是有过“生两个娃,各随一边”的想法,首先就遭到了老婆的反对。“了解你的人可能觉得就图个新鲜劲,但不太了解你的人会想,这两口子是不是有矛盾啊,会不会离婚了啊,是不是签过什么协议啊……总之这事儿不符合社会公认的规则吧。”
但他认为倡导“随母姓”并非全无意义,“中国人的姓氏比较少,所以重名的多。有些乡村一个村几乎都是一个姓,这种地区也许可以倡导姓氏多样化,但不需要用钱来鼓励。”
“男女平等并不是什么什么都要一样”
针对姓氏做“男女平等”的文章,在如今年轻的妈妈们看来,未免流于细枝末节,不如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地方。正如网友“小树”称,“看看人民代表大会,放眼望去有几个女代表身影?先消灭社会的性别歧视再说吧。”
“男女平等并不是说,什么什么都要一样。本来男女在生理、心理上就是不一样的,我们本身也不想事事逞强。”洪越表示,在就业、升迁、产育等阶段,社会能够承认并尊重女性的特点,给予理解和照顾,不要歧视也无需怜悯,才是更有价值的“男女平等”。
以哺乳室设置为例,周二那天,她抱着两个多月的儿子打疫苗,排好队打完针,再观察半小时,几乎就到吃奶的时间了。可接种的地方都没有哺乳室,更不用说其他公共场合了。“已经提倡了很久,但做得并不好,我觉得这比争论姓什么重要多了。”
现行产假过短,也颇受妈妈们诟病。洪越有98天产假,加上15天的剖腹产假,总计113天。“母乳要至少半年,现在鼓励母乳24个月呢。可总不能辞职不干啊,到时候只能做背奶妈妈。”
虽然妈妈们有一年的哺乳假,但每天晚来或者早走的一个小时并没有太大用处。“上班压力大,休息不好饮食跟不上,奶水的质和量马上就有变化。”洪越忧虑地表示,自己奶水稍微少点,都胆战心惊,“没有奶很痛苦,心理上超级自责。”
在李陶看来,即便产假不延长,能把哺乳假延为每天两个小时也是好的。“我算幸福的,骑车去单位大概15分钟,要是两个小时还能多喂她一次。”
【正说】
关注姓氏 是“避重就轻”
赵书(北京市文联副主席、著名民俗学家):我国有子女随父姓的传统,但在历史上,也有随母亲姓氏的先例。例如“入赘”,就是男方落户到女方家,孩子随母姓。
主张男女平等是我国一贯的政策方针。孩子属于哪个民族,既可以随父亲,也可以随母亲,这是一个“大”的民族概念;从“小”的家族概念看,姓氏可以随父亲或者母亲,这是家庭内部的自由,不必用政策去规定什么。如果有家庭愿意让孩子随母姓,周围的人也没有必要妄加揣测。地方政府用奖励的方式引导,是一个局部的政策,我们也没必要急于肯定或者否定。
贯彻男女平等,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姓氏可以决定的,关键还在于男女能否拥有平等的工作权利、受教育权利等,只有这些落实了,才能保证男女真正实现平等。
杨宏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姑且不谈公共政策涉足百姓家事是否合适、政府奖励的钱从哪里来这些显而易见的方面,这个政策说用“村规民约”的形式予以固定,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真正的“村规民约”,要采用“议事会”的形式,让老百姓讨论、协商、审议,形成规则。当初政策出台时,有让老百姓集体参与进来,经过民主程序来制定政策的环节吗?它就是地方政府跨越了职能边界,为了达到目的,自己制定了这么一个政策,然后强行安在百姓头上。这哪叫村规民约?还不如直接说是政府奖励。
在我看来,县政府避重就轻在姓氏上做文章,多半因为出生性别比相差情况比较突出,为了扭转困局,尽快体现“男女平等”。而更为切实有效的政策,比如找工作时一视同仁等,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毕竟现在大环境也是这样,对县政府来说要求过高。(主笔 魏婧 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