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好风尚 社会正能量
编前语 家风是什么,按照《辞海》中的解释,“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门风。家风或许存在于长辈时常训导的一句话中,或许存在于我们童年的某段记忆中,或许被父辈们一字一句写在纸上,挂在墙上,默记在心。 “家风是什么?”引发社会热议,也让传统的家风教育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大学》里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家”正是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最重要的连接点。每个人都是由“家”走入社会的,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基础。让我们亲聆本期讲述的家风故事——
祖母和家风
在祖母晚年的时候,口中时常唠叨着老房子。老房子是一个伺候着药草的天然温床。二三十年前,老房子周围种满了药草,草木小道上总会蹲着孩提时代的我,还有一遍一遍伺弄这些花花草草的祖母。那个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的地方,经历了荒弃和重建,至今唯有庭院里那三株顽强的枇杷树,亭亭如盖,绿荫如初。
祖母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医生,在镇上有着极好的口碑。她姓苏,大家都称她为苏医生。我的童年时代便是在她的肩头和怀抱中走过。有人登门问诊,我会从她身下的太师椅上爬到她肩膀上,坐着听她温和的言语,有条不紊地望闻问切;炎日伏夏,我会撵路般地跟随她去探望病人,她一手提着药兜,一手拉着我,耐心走完山路的崎岖和漫长。虫鸣的深夜,她整晚整晚地伏案而读,我裹在铺盖卷儿里瞄着认真的她,硬是将内科和妇科的医书重读好几遍。
祖母十岁时,父母双亡,她肩负起拉扯年幼的弟弟的责任,她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在艰苦谋生的过程中,硬是强迫自己学会了专业技能。历来深信女子胜如男的她,从不吝啬对我的爱护和教导。年幼时,她不曾教我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她只让我记住一点:真诚待人,自由快乐的生活。
我有着童年本该有的耍玩和调皮,无拘无束。在田野里抓蚱蜢,跟小朋友掏鸟窝。她总是乐意奖赏和鼓励我,但也从不吝啬惩罚。犯错吃罚是家常便饭,记得,有次挖了隔壁李老六家的甘蔗,她狠狠的批评了我,生气地说:“快被饿死的时候,我都没想过去偷别人的东西。”我才恍然大悟,她曾经同我讲过,她少年时被村里诬陷偷了东西,被全村人打骂,她说着,第一次在我面前抹下了眼泪。
若说人世间最大的不幸源于受限和变迁。那么祖母便是用坚强和自信淡化了这些不幸。祖母身高不到一米五,小小的身体里却满是正能量:宽和真诚的待人方式,肯吃亏肯让人的处世之道,强硬又谦逊的为人原则,柔中带刚的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家模范。她常说“女子的品德关乎整个家庭氛围和稳定”。自祖母嫁给祖父以来,这个家就保持了它一贯的和谐和亲密,让旁人羡慕和称赞。我很庆幸自己是其中一员。
我的少年时代充斥着叛逆和桀骜不驯,祖母的爱,犹如漫天温和细雨,洗涤不快乐的阴霾,给予了我最大的宽容和保护。高中时,我厌学情绪高涨,闷闷不乐,见诸事不惯,常足不出户。祖母总会拿着她那本中药书散步似地逛到我窗边,邀请我到老房子去采药——哪里还有什么药材?兴许是对药材有着本能的兴趣,我会陪她在老房子呆上一整天。在那块净土上,祖母就如同生根在地上的精灵,在杂草丛生的院子里找到那条老路。她给我讲解草药的性能,述说着探诊的趣事,她简洁地分析着我的错误和不妥,和颜悦色地告之其中利害,让我自己知晓是非黑白。她总说:“不求你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要做个自由快乐的人。”
我感慨万千,只因她一语,便茅塞顿开。
日薄西山,年近古稀的祖母,总是静静不动地坐在软软的椅子上,一坐就是一整天,她越来越珍惜和我在一起的时间,一如我从小离不开她一样。我做饭洗碗,她便悄悄走进厨房,我忽然不觉直至猛然回头,才撞上她亲切温柔的目光,圣母一般的目光,二十年了始终盯着我,从未挪开。她关心我对将来的打算,总是告诉我她的建议。她总说:“我苏家的女儿总会是最了不得的。”欣慰地笑过之后,她又会改口说:“不管你姓不姓苏,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至今常去老房子里走走看看,自从祖母不再从医,父亲接手了药铺之后,老房子便成了果蔬园林。我环顾老房子,询问父亲才知道,这房子足足有两百多个平方,放今天来看也算是独栋的小豪宅,与我印象中那个小小矮矮的药轩差之千里。在过去的年岁里,勤劳和宽容在祖母身上被最大的体现了出来。以至于是她在我的童年过于伟大,才衬托得这老房子的规模不足让人在意了吧。
而今老房子已经与祖母密不可分了,那些生活在老房子周围的村里人,总会津津乐道摆谈祖母的故事,那些受过她恩惠的人,时不时会提来肉食蔬菜来感谢她曾经的帮助。而根深蒂固在心中的品行,一如扎根在老房子里的花草树木,将会因祖母细心的栽培和教导而被传承下去,散枝开花。
新闻中心记者 应婉琪
新寝室时代的“家风”
寝室是大学时代的另一个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寝室风气的培养也是良好家风的眼神。
“打扫卫生全寝出动”、“早到教室必定主动占座”、“熄灯后打电话会自动去阳台”、“无课常结伴泡图书馆”、“11:30准时入睡,期末除外”……这是来自土木工程学院一间学霸寝室的自觉定律,没有成文的寝室规矩,没有室长监督,以其毫无做作感的寝室风气让人羡慕不已。
这间寝室是大二分班后的新组寝室,他们由拼命的廖强、勤奋的何松刚、低调的杜十磊、羞涩的符基亮、上进的黄山虹和“二货”黄俊霖,6个性格迥异的大男孩组成。
听妈妈的话: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吃亏
“通常我们起床的时候,‘廖老师’都不在寝室了。”因其才华出众,又是理科男中的文艺青年,廖强被他的兄弟们亲切的称为 “廖老师”。他因忙于各种社团活动成了寝室里 “神出鬼没”的一员,每天7:00起床,为了不吵醒室友,他总是轻手轻脚地洗漱,然后悄悄带着寝室垃圾离开。
他们并没有倒垃圾的相关安排,都是谁顺道就捎上。“妈妈经常告诉我,自己吃点亏是小事,不让别人吃亏也是功德一件。倒垃圾多大点事啊。”廖强说道。一年的学生干部工作让廖强深为感慨,他记得那些总是没有时间吃饭打水的日子,都是室友毫无怨言地帮他做好。“他们都是我在大学可以依靠和被依靠的家人。” 他开心地说。
人总是在长大:三思而后行
6个个性迥异的大男生住在一起完全没有摩擦那是不可能的事。何松刚回忆起高一时失败的寝室经历:那时总因为逞口舌之快而忽略别人的感受,寝室关系闹得淡薄,让大家都很不开心。上大学后,认识和接触的人事多了,更加理解“人艰不拆”蕴含的做人道理,“所以稍微有点口角的时候,赶紧就此打住,先考虑下后果再决定行动。”这也是在他上大学后不断叮嘱的。
筑梦路上互相扶持:学霸们有自己的梦想
杜十磊是这个寝室成绩最好的,他和符基亮都爱玩游戏,不过他们有很强的自律性,懂得分配时间。他说:“谁也不想虚度光阴。珍惜现有的时光,学好专业知识、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自己,才是我们寝室共同的追求。”除了平时互相督促学习外,他们的业余活动也丰富多彩。廖强说,只要有时间他们一定会集体行动,大家能交流学习情况和人生梦想。“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是我们的目标。”
新闻中心记者 郑小玲
锦江外籍女教师眼中的家风
来中国快八个月的德语外教Anna,是一位中国家庭里的“洋媳妇”,她的先生是一名德国华裔。她对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异同也深有感触。在德国,朋友间称呼对方的父母都是直呼其名。而在中国,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她也曾闹过不小的尴尬。不过Anna在她先生和婆婆的帮助下,开始慢慢地了解中国家庭文化。她说:“中国的家风,非常注重代表礼仪的尊称。在德国,人们的称呼会更加随性和自由。”
在德国家庭中,也有着一些自己的家规。Anna从小就被父母灌输着:与人交往要真诚、守信用,不能去欺骗他人,要尊重老人等“家风”。德国人会非常尊敬长者,他们很懂得感恩,他们认为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靠着老人们年轻时的奋斗而来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和中国家庭十分契合”。
前段时间,Anna阅读了《虎妈战歌》这本书。她认为,书里的家风和家规实在是太严厉了。在德国家庭中,父母不会过多干涉子女的选择。Anna的先生告诉Anna,这些经历他都亲身感受过。
Anna的父母们十分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并且鼓励他们自己做决定,从小就教育他们要学会独立自主。不过Anna也表示,当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决定时,还是倍感压力。
中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家风,让记者不禁想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夫妇为玛莉亚和萨莎这两个女儿制定的“九条家规”:“不能有无理的抱怨、争吵或者惹人讨厌的取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冲麦片或倒牛奶,自己叠被子,自己起床并穿衣服;帮父母分担家务,每周1美元……”这“九条家规”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又极具操作性,都是生活中最点滴、最简单、最普通的事情。在国外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理解水平来制定相应的家规,既要有威慑性,有积极意义,又不能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更不能使用暴力。惩罚要简单,例如罚站、面壁思过,都是简单易操作的惩罚手段。而且,家规的制定要公平、具体,家规的内容对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约束力,不能让家规变成“孩子规”,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一样要做到。
经过了几年的婚姻生活,这位洋媳妇越来越了解中国的家庭文化,不过Anna表示,她还在学习的路上。一切“任重而道远”。
新闻中心记者 刘伶艳
谈家风,促学风,塑校风
家风的说法古已有之,只不过它似乎已经淡出我们的视线良久。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家风是什么”播出后,家风二字再次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并引发了人们对家风的热议。家风又指门风,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体系传统的教育子女的方式。
“我父母总是身体力行告诉我们自己的未来要靠自己的双手奋斗,为人要诚实守信。”谈起家风,校党委书记刘富德感概颇多。他说,“家风所承载的良好的精神品质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家风是民族优良作风的积淀,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文学与传媒学院的严廷德教授说,他的父辈自小便要求他以“孝悌忠信”为立身处世之本,因而形成了谦和待人、以和为善的性格和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处世态度,而他家大门上的那副对联——孝悌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亦深深影响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
严教授表示,“假若每家每户都讲诚信,都讲仁爱孝悌,那么这个社会也就不存在什么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家风的好坏也可以影响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如果每个人都来自一个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那么当他们从小受到的良好品质得到广泛的认可后,他们便可以促进学校营造优良的校风。比如说诚信,假如我们每个同学的家风中都提倡诚信,并使诚信在校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那么想必就没有作弊现象了。为什么?因为当你作弊的时候,你会感到作弊很可耻,”严教授笑称,“说实话,当年我们读书的时候,很难发现有谁作弊。假如说谁被发现了作弊,那么这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抬不起头来。”
“培养良好的校风,和培养良好的家风是一个道理,有时候会很严格,有时候还会有惩戒。比如大一学生的早晚自习、晨跑,还有全校查寝等。学校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塑造良好的校风。同时同学们也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事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家风和学风、校风相互影响,也影响着社会的风气,我们更应该把在学校培养的精神品质和优良作风带到社会和未来的工作中去,感染身边的人,让家风像春雨一样滋润万物。”刘书记谈到。
好的传统家教可以让人们自发的传达社会规范、传播社会正能量,使社会风气得以改善。假使我们都能遵循各个家庭的良好家风,对学校塑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闻中心记者 陈子微 朱海莉
编后语
在采访中,那些语言简朴却道理深远的家风,传递着一份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都说家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便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家风的教育将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学习作风。
而学校也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有自己的规矩,有自己的要求,校风,就是在一代代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学习、生活的点滴小事逐步塑造起来的。我们欣慰地看到,年轻的锦江校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阳光、上进、勤学、严谨等良好风气。这种风气和锦江学子的家风一样,将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家风问答
Q1 :你认为什么是家风?
A :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 覃贤茂 :家风是家庭里长辈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晚辈们的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
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方佳义: 家风可大可小,大到精忠报国,小到尊老爱幼,不受家庭成员教育背景的限制。
Q2 :在家风教育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A :锦江贴吧“小驳谷” :小时候每天练习三篇书法,不说谎,不说脏话……家的氛围和文化风气伴随我走过生命的二十个年头。
文学与传媒学院13级学生 海雪: 我妈妈一直教导我,作为女孩子,一定要诚实善良,自立自强。
会计学院12级学生彭磊 :家人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尊敬长辈,兄弟间要团结和睦,勤俭节约,待人友善,我一直牢牢记着。
Q3 :你觉得弘扬家风对孩子和社会有什么影响?
A :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 张慧芳 :孩子像一张白纸,家庭要画好轮廓,涂上底色。家庭教育大于学校,家庭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出心理、人格健全的孩子,肯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带来更多正能量。
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 方佳义: 家风影响孩子的品行,家风好的孩子就会有好的行为。如果个体的质量好,那么也会带动整体的质量提高。
Q4 :在家中,谁对你的影响最大?
A 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 方佳义: 我的妈妈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她工作认真,追求完美,做事有条理,从小就支持我做我想做的事,她告诉我女孩要有能力,要有独立的收入,对我影响很大。
经济学院13级学生陈砚杰: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爸爸,他支撑着整个家,教会我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新闻中心记者 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