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锐见:习马会,“先生”造势,势造未来
文/麦徒
66年磨一“见”,注定会牵引历史镜头定格某些瞬间:就在今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自1949年两岸分治以来尚属首次,也堪称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正因如此,自“习马会”成局后,就引爆了台海两岸舆情,也引得世界瞩目。
“划时代”“里程碑”“必将载入史册”……“习马会”刚传出音讯时,就聚拢了两岸舆论场的好口碑与高期待。无论是两岸民众对此次会面的高支持度,还是台股应声大涨等利好显现,都昭示了集结在该事件上的民心向背。而民意所归的背后,指向的是“习马会”影响之深远——究其深厚意义,远非具体对话内容所能框定,在历史背景、现实语境的映衬和加持下,其积极意义势必会辐射两岸关系的未来。
未来不是个抽象概念,而是依托于现实的命运擘画。时下两岸关系就到了攸关未来的历史节点,从2008年起两岸“协议推动型”交流与合作,取得硕果连连,但该模式已走到了瓶颈期,两岸关系也迎来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口,它亟需更高形态的交流作为“触发装置”。
而“习马会”,就恰到好处地起到了触发作用:它意味着,两岸交流正从以经济为主轴切入到寻找更合理定位的阶段。“开来”还得“继往”,实质上,这次会面就是过去7年两岸和平发展沉淀下来的结果,也在现有的两岸两会协商、两岸主管事务部门常态性联系机制等基础上,将相关沟通对话机制提升到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新高度,也让两岸互信达到了高点。“咫尺天涯,兄弟相依”,两岸在更具深度、广度的对话交流中感情不断增温,其实也是情势所趋。
如果说,未来关乎“势”,那有领袖魄力、担当者既能顺势,也会造势。这次“习马会”,也体现出了两岸领导人着眼未来的政治远见:无论是以“先生”之称扫除“身份”互认层面的障碍,还是将地点选在“九二共识”萌芽地,都于搁置分歧中,彰显了“一个中国”原则基点上的行为务实性。而这换来的,是两岸关系继续前行中的新动能:在加强沟通、增强互信中,两岸聚同化异、重大问题破解的几率也大幅提升。
顺势+造势,勾画的就是更可期的未来。对两岸关系而言,“未来”是要在定锚在一个中国框架下的用力,也是要落子在两岸民众受益“大棋盘”中的下棋。应注意到,在习近平的多次涉台讲话中,都提到要“努力扩大两岸民众受益面和获得感”。让民众受益包括下几代人幸福,是发展两岸关系的最终落点,也是“和平红利”的应有价值。
而这次“习马会”,就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也提供了更强保障:它不仅会加固两岸关系既有的发展成果,更会在开先河的两岸领导人面对面沟通中,确立极具参考价值的原则与范本,为未来两岸领导人会面会晤成常态性机制做了铺垫,为以后两岸关系发展铺就平顺道路。
之于台湾地区而言,“习马会”抬升了“九二共识”的不可动摇性,也扩大了两岸可沟通的空间,这无疑也能在“三通”着地、ECFA实施的基础上,增进两岸社会的融合。就像台湾方面陆委会副主委林中斌认为的,“此次会面象征两岸整合的巨轮就此开始滚动,今后可说是很难停下来了”,它必然会给台湾政治运作增加某些确定性,避免过度偏离已有的两岸关系共识。又如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所言:“两岸走到21世纪,不需要用意识形态或对抗的态度”,只要具备起码的政治智慧,就不会以政党利益之私,去拆毁“习马会”搭建的两岸沟通制度化的桥梁。
尽管“习马会”的圆满,“客观”上会有配合国民党选举策略的效果,但正如马英九所说,两岸领导人会面对台湾、大陆与世界都是正面的事,做这个决定不是为下一次选举,是为下一代幸福。两岸终究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两岸领导人进行历史性会面,探讨深化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等,其实就是顺应历史大潮,也能在维护和平发展中,给两岸民众带来无限机遇。
要看到,习近平上任以来,两岸关系就获得长足进展,“经热”更是常态:不论是台胞来往大陆不用签注,大陆赴台个人游日配额增至5000人,还是台资企业越来越多,都表明了两岸关系的大趋势。这次“习马会”,则进一步拓宽了两岸携手共进的“可供想象的空间”。特别是“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正推进,维护南海主权等问题又亟需共同发声的宏阔背景墙下,这种对两岸关系力道MAX的突破,更为未来全方位的深化交流埋下了伏笔。
如今“习马会”已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它给两岸关系注入的“和平发展增量”,会为两岸民众带来怎样的福祉,让人满怀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