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锋:以政务公开取信于民是最好的善治

18.08.2017  20:52
   当下基层政府被动公开的多,主动公开的少,“鸵鸟政策”式的公开与现代政府的施政理念相去甚远。

  政府信息公开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地方政府善治的具体表现,也是地方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就是以标准促政务公开的深入和规范,取信于民。笔者实地调查了四川省的一些地方,再次感受了政务公开对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7年前,在仅有1.1万人的四川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乡政府坚持“单笔明细”方式首推财务公开,小到一张打印纸的支出都一律晒出,被网民称为“裸账乡”。公开程度之决绝,一时引发全国热议。该乡坚持每月一汇总、每月一公示,把乡机关干部的“当月主要工作和下月工作安排”“干部工作记录”“干部工作评分表”“干部下乡、出差、加班情况”等工作轨迹全部公开,全程接受群众监督。截止目前,已实现连续74个月公开,运行状态良好。

  当前,惠农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是各级政府党员干部不能触碰的“高压线”。白庙乡因应施策,对于类似精准扶贫等惠农政策,坚持“点对点”推进公开。通过张贴公告,发放宣传资料,召开院坝会和短信、微信等方式,及时宣传解读涉农政策,对每户应当享受的标准及范围,提前在乡、村公示栏中公示,并要求驻村干部宣传到户、到人,有异议的要进行核实核查。实行惠民“一卡通”,良种补贴、危房改造、城乡低保、退耕还林等惠农资金,采取每户每笔明细的方式打到“一卡通”银行存折上,既确保惠农扶贫资金给群众一个明白账、放心账,又避免扶贫资金被“脱缰”的权力所“劫持”。

  万源市作为四川“四大片区”之一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抓住村务管理与群众利益关节点,以此提升群众的参与度、获得感。万源市在52个乡镇,411个村(社区)创新建立“互联网+”阳光村务网络监督平台,设置8大功能板块,包括党务、村务、监务、财务公开等29项内容。村民随时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快捷查询村务情况,发表看法、反映问题、提出建议,随时互动,使群众成为参与者和监督者,既维护了社会公众的利益,又提高了政府公信力,还避免了群众监督走过场。

  万源市规定常规性村务事项每季度首月20日公开,涉及村民利益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及时公开,村集体“三资”、扶贫、惠农资金兑现等54项内容全程在网上公开,分级把关审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要对村“两委”提供的公开信息进行把关,防止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乡镇党委、纪委对所属村(社区)的公开信息进行审核,市级相关部门对所涉及惠民政策资金进行监管。截至去年年底,市纪委已对村务不公开的16名责任人员给予了党纪政纪处分,市纪委还通过短信平台及电视台在全市通报5期,责令对“阳光村务”工作推动最差的两个乡镇主要负责人在电视台公开检讨,较差的8个乡镇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作出书面检查,对在“阳光村务”建设阵地中“打折扣、搞变通”的4个乡镇批评教育。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文件,规定将政务公开分值权重不低于4%纳入绩效考核,硬性约束在于推进地方政府把“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变成现实。当下基层政府被动公开的多,主动公开的少,“鸵鸟政策”式的公开与现代政府的施政理念相去甚远。

  四川两地的公开实践再次证明,以政务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公信才能实实在在取信于民。主动公开顺应了党心民意,契合了“我们的政府、我们的人民”理念,提高了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是公民自治社会的必然需求。
我省出台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指导意见 明确21个市州重点布局产业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