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新资本工具融资5年内或超2万亿元

16.05.2014  13:29
核心提示:未来5年,商业银行优先股和二级资本工具发行量将超过2万亿元,其中优先股6000亿元,二级资本工具约17000亿元。

 

      “国内银行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保持稳定运行,按可比口径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和资本质量在国际同业中保持较高水平,发行新型资本工具的需求并不迫切。但从长期来看,国内银行资本补充需求依然强烈。”银监会国际部副主任王胜邦近日在《清华金融评论》发表文章称。文章预计,未来5年,商业银行优先股和二级资本工具发行量将超过2万亿元,其中优先股6000亿元,二级资本工具约17000亿元。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巴塞尔协议Ⅲ就对银行资本工具层次进行了重新划分,严格界定各类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2013年1月1日,中国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也提出了由新型二级资本工具代替过去老版次级债,要求银行逐年按10%的比例扣除资本中的次级债,并给予10年过渡期。

      据王胜邦介绍,2013年底,国内银行不符合巴Ⅲ要求的二级资本债券存量约9000亿元,未来8年内应逐步退出。

      王胜邦分析称,长期来看,国内银行资本补充需求依然强烈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首先是银行在国内融资渠道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业资产仍将保持较高增速,需要适时补充资本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其次是国内资产证券化处于起步阶段,银行主动收缩资产的能力非常有限,资产的被动积累将消耗大量资本;最后就是上述老版次级债逐步退出。

      他在文章中测算,假定未来5年国内银行资产年均增速为10%,资产结构保持不变,优先股发行量逐步达到风险加权资产的0.5%、二级资本工具发行量为风险加权资产的2%,未来5年内商业银行优先股发行量约为6000亿元,二级资本工具发行量约为17000亿元。据此计算,未来5年银行新资本工具的融资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

      “近两年,在监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国内新型资本工具发行的政策逐步改善。即便如此,国内新兴资本工具的发行,仍面临法规、政策和市场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王胜邦建议对《公司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同时,调整相关监管政策,逐步降低准入门槛;尽快明确新型资本工具的税收政策等。

      新型资本工具发行的障碍除了法律法规政策层面,市场层面也存在相关难题。“在市场层面,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物理隔离导致转股型工具无法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王胜邦称,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吸收商业银行大规模的资本工具发行。王胜邦建议加快国内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的进程,其次扩大投资者群体。例如,放松对理财产品、资管计划、保险(放心保)公司和养老机构的投资限制,允许在一定比例内配置新资本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