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卡垄断的破局如同给消费者减税

24.04.2015  11:36

  在跨境消费已成规模化常态的今天,打通境内外消费者的支付环境,既是形势使然,也有助于拓展银联的市场空间。少收一点通道费,换来的是更多机遇。

  22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从2015年6月1日起符合要求的机构可申请“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在中国境内从事银行卡清算。这意味着在中国清算市场一家独大12年的局面被打破,中国银联将告别垄断时代。

  银联卡问世12年以来,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的支付方式。到2014年年底,全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达到49.36亿张,去年全国共发生银行卡业务595.73亿笔,银行卡消费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了近50%。客观讲,银联卡在改变消费形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整个银行卡清算市场只有银联这一个经营主体,也形成了许多垄断弊病。

  其一,制订垄断价格备受诟病。消费者每一笔刷卡都需支付手续费,这个定价权掌握在银联手中,因此刷卡费用居高不下。刷卡手续费之外,还衍生出了其他不合理的收费,比如刷卡查询费等等。尽管公众对此早有诟病,但由于每笔刷卡的手续费由发卡行、收单行、银联按“721”比例分成,大家都在一个锅里捞肉,因此缺乏降费动力。利用刷卡通道自设收费价格,设置不同名目的收费环节,实际上是给消费者刷卡消费制定了一个不容置喙的隐性税率。

  其二,对清算市场的发展变化应对失据。在第三方支付兴起之后,不是想法通过市场竞争应对挑战,而是利用与管理方的血缘关系,打着“收编”旗号,封杀第三方支付的线下业务。当年支付宝“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即是一例。对于商业银行与商家直连,银联由于担心其通道收费空间被压缩,也曾多方打压。这样做的结果,导致银联网络中的商业银行错失了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许多机会,其自身的盈利模式因此受到冲击。

  其三,限制了自身发展空间。银联对外来竞争者一直持关门态度,这让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等国际银行卡主要机构一度将官司打到了WTO。实际上,画地为牢既不利于境外消费者在中国消费,也不利于中国消费者在境外消费。在跨境消费已成规模化常态的今天,打通境内外消费者的支付环境,既是形势使然,也有助于拓展银联的市场空间。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银联卡垄断破局都如同给消费者减税。这让降低刷卡费用、线上支付多元化、打通境内外消费环境成为了可能。这种前景,对于银联成员也未必是坏事。一家独大12年以后,银联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五大银行卡机构之一,对未来的新竞争局面理应自信。少收一点通道费,换来的是更多机遇。

  本报特约评论员 徐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