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高铁中心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研究》

15.12.2016  17:05

12月13日,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北京总部举行《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研究》研究报告发布暨研讨会。西南交通大学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柏,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王辉耀,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吕铁,国资委助理研究员周建军,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李国武教授,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大学甄志宏副教授,《轨道世界》新媒体主编王召元以及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在发布会上进行充分研讨。

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研究》是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重要研究成果,是国内首部从中国高铁创新的“三大行动主体”即政府、企业和高校以及“三大要素投入”即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本的维度深入研究中国高铁创新发展历程的学术专著,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报告梳理了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从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的实践中提炼出对中国其它产业创新的重要借鉴意义。中国高铁创新是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典范,也是企业创新能力与产业政策相结合的典范。报告充分诠释了现阶段西南交大等工科院校在中国经济转型、创新和产业升级换代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报告总结了中国高铁创新成功的原因: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政策,和竞争政策很好地处理了高铁创新各行动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从社会学、经济学、物流等专业领域分析了高铁创新过程中的政产学研的互动,认为高校在创新过程中不仅在观念引领,理论支持,实验验证和提升生产工艺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而且为中国高铁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本支撑。

报告认为,高铁的技术攻关,是一次资源分配和制度创新,特别是以项目为契机,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指引作用,大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注重科研院校在重大项目立项、论证、攻关等核心环节的作用,这些经验都对其它重大项目攻关有着重大的借鉴作用,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下一步体制创新。

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自主研发以中华之星为代表的高速列车,并在短短的12年里走过从吸收消化再创新,系统集成创新到原始创新的道路。今天的高铁不仅已经作为中国外交的名片,成为正在走向国际市场,支撑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而且也深刻地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在推动城镇化发展,加速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强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以及巩固国家安全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高铁的迅速发展伴随着一个在中国经济史上很少有的创新过程,它的成功对中国的经济转型、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换代有重大的启示。

报告指出,中国高铁创新的成功对中国的经济转型、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换代都有着重大的启示。王辉耀指出,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的一张靓丽名片。这得益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产学研打通助力中国高铁创造辉煌。不难预见,高铁就像美国的波音飞机或者欧洲的空客一样,会成为中国高科技的名牌。《轨道世界》新媒体主编王召元认为,高铁是“一带一路”和“走出去”的抓手,中国高铁需要形成自己的铁道文化,加大文化影响力。

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介绍到,《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研究》是在党委书记王顺洪、校长徐飞、副校长张文桂等校领导和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张卫华、徐志根等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取得成功的。该项目是西南交通大学建设新型高校智库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实施而贡献西南交大力量,因对中国经济转型、创新和产业升级换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受到中国日报、大公报、中央党校校报等多家媒体和学术机构的充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