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钢铁等四大行业改革新政频出:松绑审批 淘汰产能
紧随国家改革步伐,近期多个行业密集推出了新政。此次北京商报记者选取了航空、油气、食品、钢铁四大行业,解读其最新发布的政策。这些新政中,有行业期盼多时的降低审批门槛,也有为治愈痼疾淘汰落后产能新标准等,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些政策均针对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对行业发展大有裨益,但仍需进一步细化以及加强监管来保证实施效果。
航空:
多政策松绑通航产业
一直被缚住手脚的通用航空终于迎来了政策松绑。日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民用航空局联合发布《通用航空飞行任务审批与管理规定》,提出除九种情况外,通航飞行不需再办理任务申请和审批手续。该规定已于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除此之外,民航局还宣布,为使更多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飞行梦想,已放宽了私用飞行驾照的获取标准。这将给通用航空再注入一剂强心针。当私人飞机驾照越来越好考,不仅会带动相关培训业发展,对于整个私人飞机产业链都有促进作用。
据悉,民航局飞行标准司近日连续下发的三个咨询通告中,对私用飞行驾照申领者在理论考试、实践考试、体检三个方面放宽了标准。只要年满17周岁,具有初中或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经过体检鉴定取得民用航空人员体检合格证,完成40小时的理论学习、40小时的飞行训练,通过相应的考试,即可取得私用飞行驾照。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发达国家通航产业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10,这也是通航在国内出现井喷的原因。但目前,政策不明朗是通航产业发展被抑制的主要原因,让通航飞机飞行陷入尴尬。
“此次民航局接连发布的通航简政放权政策,绝对可以利好行业发展。但放宽飞行审批不能与低空开放相混淆,接下来国家应进一步放开低空空域,并明确空中禁区范围,以便让通用航空业加速前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高远洋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称。
食品:
建立原产地可追溯和质量标识体系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事实上,随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爆发,食品溯源体系建设已经在我国初步启动。早在2009年瘦肉精事件爆发第二年,我国食品安全流通追溯体系便开始启动建设。目前,《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初稿已形成,首个食品安全追溯地方政府规章有望年内出台。北京也称将对乳制品、肉制品等10类高风险食品实施全程追溯,对于严重违法经营者将实行“终身行业禁入”。例如,在以次充好、乱象横行的白酒行业,前不久,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修订更为严格的酒类食品安全标准,未来白酒企业一旦使用酒精或是其他食品添加剂,必须在产品外包装明示。
对此,海通证券研报指出,如果考虑到未来追溯体系的覆盖品种进一步增加到涵盖肉类、蔬菜、禽畜、水果、水产品、食用菌、豆制品等各类食品,同时追溯体系将有望向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演变,则市场空间将有进一步大幅提升的可能。不过,同时业内专家也认为虽然物联网是作为追溯体系不可或缺的平台,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将明显获益,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是长期的,且多受到政策主导,后续行情或有分化。
钢铁:
各地大力淘汰落后产能
对于污染大户钢铁业来说,淘汰落后产能是改革的一大方向。不久前,工信部透露,今后将不再用高炉设备等装备容积率来做淘汰落后产能的指标,而改用节能环保总量控制。此外,在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的要求下,对于部分地区指标不够的情况,正在研究跨地区产能指标交易制度。与淘汰落后产能同时进行的还有鼓励符合条件的钢企“白名单”。符合2012年修订的《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将能入围获得政策支持的“白名单”。
虽然淘汰落后产能新标准还在制定中,但各地方已经开始自行减产行动。已连续12年钢铁产量位居全国之首的河北,近日对6000万吨钢铁产能削减目标进行了分解,唐山、邯郸、石家庄三个钢铁大市分别承担削减4000万吨、1204万吨和482万吨的任务。山东、天津等地也开始拿钢铁产能开刀。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也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一直以来,为了扩产,钢企往往一边拆掉400立方米以下高炉,另一边却建起更大高炉。此前,一份调研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钢铁产量为8.63亿吨,2012年约为9亿吨左右,主要是这一年新增高炉就多达39座。而新规如果改用节能环保总量控制,将能有效杜绝“拆小建大”问题。
不过,根据中钢协副秘书长屈秀丽提供的数字,今年上半年大中型钢铁企业的负债率已经攀升到69.74%,提高了1.37个百分点,少数企业的负债率会达到80%以上,个别企业已经超过100%,现在是在勉强维持,虽然暂时还没有太大问题,但随着政府下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发布,一些企业的资金链真有断裂的可能。故中钢协也呼吁,应建立钢企退出机制,为自愿离场的企业解决遗留贷款、关停善后、人员安置等问题,尽可能将退出的损失降到最小。
油气行业:
加速民资介入破油气行业垄断
国家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得一直被看做垄断典型的油气领域成为业界关注的改革焦点,这其中,“打破垄断、价格改革”更是成为热议的话题。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上述决定中所强调内容与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383改革方案”中“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同时在自然垄断环节形成有效监督”的表述有异曲同工之处,凸显了国家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的决心。而后者方案中涉及油气行业的描述强调了“以形成成品油定价新机制、放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准入为突破口,推进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改革”。在业界看来,在这个过程当中,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成为重要突破口。
为此,相关主管部门也在积极响应。日前,国家能源局已会同全国工商联制定了《国家能源局落实民间投资政策工作方案》,归纳出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拟定准许进口和使用原油的炼油企业资质标准等20项工作任务,并明确任务分工和时间表。借此利好,很多相关民营企业都已蠢蠢欲动。
有业内人士表示,油气改革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内容:一、逐步放开成品油和天然气的进口权;二、油服公司、管道公司将与石油公司分离,成为三个独立领域;三、上游的资源勘探开采权将不再垄断,给民企更多机会。
另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决定中还强调了“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的改革方向。对于价格改革,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力波认为,长期以来,在我国能源领域,除了煤炭基本实现市场化定价外,电价、气价、油价等仍实施政府定价模式。进一步发挥“市场之手”作用,可以更客观地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真实成本,有利于构建一个合理的价格发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