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舟钓赛成都人夺冠:多亏一条大鲶鱼
马晓宏站在领奖台上
比赛现场
张枥 成都商报记者
王超 摄影报道
名 /词 /解 /释
路亚,在垂钓界又称“水上高尔夫”,是国际最流行的垂钓方式。用拟饵模仿小型鱼类、昆虫运动,以达到吸引攻击性、掠食性鱼类攻击的目的。这种垂钓方式环保,抛投方式优雅,深受国外垂钓爱好者的喜爱。在四川地区,可路亚的鱼种类主要包括,翘嘴鲌(翘壳)、蒙古红鲌(红捎子)、鲶鱼、乌鱼、鳜鱼、鲈鱼、马口(桃花鱼)等。
昨天升钟国际舟钓赛结束,对于组委会来说冠军是中国人完全是个惊喜,更惊喜的是冠军还是成都人。冠军奖金1.5万美元、单尾重1500美元,外加全国舟钓比赛总决赛冠军3万元,马晓宏这次收获颇丰,“请客的钱是够了。”
第一天主攻鲶鱼
第二天主攻较小的鱼
“第一天我脚都踩抽筋了(卡亚克船,通过蹬脚踏板前进),3个区域都跑完了,加起来有10公里。”马晓宏回忆比赛第一天的情况说,10公里的水路换来的是决定性的胜利,他收获两尾八胡鲶鱼,其中一尾超过2公斤。“这个努力不光是身体上的,战术上的努力也是重要因素。19日试航的时候,我就发现凤凰岛比赛区域有八胡鲶鱼,而且相对于翘壳、红捎子来说,重量和体型都要大一些。比赛第一天,我果断采用3克小铁片加5克亮片,主攻八胡鲶鱼。”
“中国选手能在这样的比赛中夺冠,确实让人很意外,完全没有想到。”中国钓协竞赛委员会副主任陈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一直以来,在舟钓比赛这一项目中,中国选手和外国选手的专业水平存在很大的悬殊,因为舟钓在国外特别是澳大利亚有比较悠久的历史,这次中国选手能夺冠,除了很大的运气成分,也有选手独到的战略战术。在第一天的比赛中,马晓宏主攻鲶鱼,最终钓起一条2.78千克的鲶鱼成为当天比赛中最重的一条,这也为最终夺冠奠定了基础。
马晓宏回忆说,第二天,他的策略根据对手的变化也立刻进行了调整,“出发后,我发现排名第2的澳大利亚选手一直跟随我前进。他2公斤多的成绩对我能构成威胁,加上下雨,天气变化,我马上改变战术,到大水面主攻重量小一些的翘壳、红捎子,结果我收获3尾,跟随我的外国选手空手而归。”
鲶鱼是不久前投放的
澳大利亚选手大意了
“运气还是很重要,据我了解,那批八胡鲶鱼是不久前才投放的,如果没有这些鱼,你看看成绩,不要说夺冠,中国选手进前10名的估计不超过2个人,跟往年的情况基本是一样的。而且这次澳大利亚选手有点大意,觉得随便他们怎么玩,中国选手都不是对手,他们有点轻敌了。”马晓宏表示,“刚才澳大利亚选手来我的房间询问世锦赛的情况,看来他们开始重视中国选手了。”
钓鱼不是那么简单
天文生物等知识都要了解
马晓宏经营一家路亚会所,“大约15年前,我还在外企工作,和外籍同事聊天谈到钓鱼,知道了路亚钓法。”迷恋路亚5年后,马晓宏辞职开始经营路亚会所朝职业钓手方向发展,这10年来,他取得过2013年升钟国际舟钓比赛第三名,代表中国参加过世锦赛,成为中国舟钓界的名人。
在很多人看来,钓鱼更多的是依靠运气。但路亚运动恰恰相反,这是一项集技巧、知识和运气一体的运动,“如果说传统钓鱼运气占30%的话,那路亚运气最多只占10%。”马晓宏与国外运动员的交流很多,这让他学到了很多东西,“2013年拿到第3名那次,第一天比赛完,我向澳大利亚选手取经,他们告诉我,我整个装备搭配都不对,我根据他们的建议,连夜赶回成都换装备,最后才拿到了第3名。”
“你如果一定让我比较中国选手和国外高水平选手的差距,我只能告诉你,差距大得惊人。你想想,澳大利亚选手根本就没有见过翘壳、红捎子、鳜鱼,对它们的生活习性了解也不多,甚至都没有适应场地。你再看一下前10名,2、3、4都是国外选手,而且他们的成绩非常稳定。如果这次没有鲶鱼,我不可能夺冠,最多好的话能进前10。”在马晓宏看来,这个差距是对路亚运动认识的不同造成的,“举个例子,昨天上午大风,中国选手全部是靠边搜索,国外选手全部顶风在中心区域垂钓。这就是认识问题,国外选手知道,因为顶风会让水库水体溶氧量增加而且能带来昆虫等食物,这时候鱼类活跃,一般喜欢在2~3米交叉水域活动,风越大越好。这些就是他们丰富的知识。路亚需要非常丰富的知识,对力学、天文学、水文学、生物学都需要非常了解,才有可能成为好的选手,中国选手最大的差距就在知识上。”在马晓宏看来,随着认识的改变,中国选手在这个项目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