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滴灌”,定向助力小微企
20.06.2014 10:45
本文来源: 中小企业局
“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究竟有多难?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与多位经营者交流。从事有机稻米生产的丹阳市乐天地家庭农场主马锁才告诉记者,1800多亩地,需要周转资金约400万元。刚开始带来家里70多万积蓄,妻子以公务员身份向南京一家银行申请了50万元无抵押贷款,缺口仍然很大。老家乡下的宅基地老房子银行不认,后来只得按一年10%的利息向朋友借了100万。
5月份,市农委让他报材料,向当地村镇银行申请100万农业贷款,可享受基准利息,但必须向保险(放心保)公司购买贷款履约责任保险,成本增加近两个百分点,财政另外补贴一块。他很开心:“如果能贷下来,我就不用向朋友借钱欠人情了!”
段永凡和马明亮是金湖县金北镇张方村的土地流转大户,他们联合几个种粮大户,流转面积在千亩左右。“农民找钱真是太不容易了”,他们感叹,没什么可抵押的资产,没法找公务员担保,只能向左邻右舍三千、五千地借。夏收季节资金需求量更大,向镇上的邮储和农村合作银行求援,不是要担保就是要抵押,实在急了只能找民间借高利贷,时间不能长,否则全年就白忙,“盼着银行能给我们洒点甘霖,但好像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
“三农”和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凸显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央行对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圈定了受益范围,所谓“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是指上年新增涉农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且上年末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或者上年新增小微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上年末小微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
人民银行一位信贷专家说,这本是一种带有鼓励、奖励和引导性质的窗口信号,但长期以来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不畅,没有有效的“滴灌技术”和特定渠道来将定向释放的流动性准确投向“三农”和真正缺钱的中小企业。如此一来,定向降准一不小心往往成为中小银行自身缓解流动性的筹码,而不能真正惠及实体经济,这个问题应当及时防范。
本文来源: 中小企业局
20.06.2014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