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走出雪域高原农村公路建设新路子
9月17日,四川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在成都召开,对我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会上,我省各地市、州就农村改革和新村建设的政策措施、经验效果等进行了交流发言,作为阿坝州农村公路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的金川县经验成为高原农村公路建设的亮点。
金川县委书记张海清在经验交流发言中表示,金川县地处藏区腹地、山高路远,交通滞后是制约脱贫致富的首要因素,近年来,金川人创新思路机制,在全省民族地区率先实现乡镇通油路100%、行政村通水泥路100%、通组入户硬化道路100%的“三个百分之百”。
创新思路 推进交通先行战略
金川是藏区传统农业大县,全面小康,关键在农村,瓶颈是交通。金川县把修路作为统筹“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的重要抓手和党委、政府的“一号工程”,下大决心全面启动“交通先行战略”,将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定为交通建设“加快年”、“会战年”、“攻坚年”和“提升年”,整县系统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创新建立“组团攻坚”新机制,选派23名县级干部分别担任全县23个乡镇的“第一书记”和“农村公路建设第一责任人”,选派109名优秀机关干部担任全县109个村的“第一书记”背起被盖、带上行囊进村入户,动员2572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2522户困难家庭,干部带头干,党员带着干,大家一起干,三年间新(改、扩)建通乡油路84.5公里、通村公路860公里、通组道路1188公里、入户硬化路980公里,里程超过建县60年的总和。
创新机制 发动群众修自己的路
金川县农村公路建设点多、面广、线长、量大,本身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缺乏等严峻考验,加之高原上有效工期短、技术难度大,如不创新机制,要把路修好难上加难。
金川县放手发动群众,充分依靠群众,大胆实践“群众路线”筑路模式,创新建立了“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评议、村民大会决议”和“坚持公开事项让群众获得知情权、吸纳村民意见让群众获得参与权、实行民主决议让群众获得决策权、民主推荐监督员让群众获得监督权”的“三议四权”新机制,让群众依法自主决定修不修路和何时修、怎么修、谁来修,并让群众积极性高的乡村率先修,将群众修路的热切期盼转化为修路的自觉行动。
同时,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用国家修路专项资金、县财政整合的6300万元和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捐助的327万元,带动农牧民投工投劳投资折合现金高达2.17亿元,破解了年财政收入仅4000万元的藏区贫困县建设资金难题。
在这一筑路模式下,群众“要我建”变“我要建”,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修自己的路、管自己的账,主动性、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普鲁村在政府补助资金不增加的情况下,主动将道路建设标准由18厘米提高到20厘米;金江村在自己修路的事情上,全村270多户村民都主动放弃了征地拆迁补偿,甩掉了“问题村”的老帽子;莫莫扎村支书杨国华不惜与亲人翻脸,率先将妨碍施工的祖坟无偿迁移;巴拉塘村委会主任彭措,将辛苦多年跑运输的积蓄和向亲戚借来的160万元垫资修路;身患癌症的乃当村支书张秀华发誓:就是把“这把老骨头”甩在工地上,也要带领群众把路修好。
创新理念 探索“七位一体”模式
对高山峡谷的老百姓来说,修好路改变了出行条件,已圆了世代“修路梦”,但路不仅要修来走,更要修来富,让群众真正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实现安居乐业、奔康致富。
金川县坚持“建设一条道路,带动一方经济,和谐一方社会,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把发挥好道路的综合效用、带动作用,特别是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修路的重中之重,创造性地建立了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养护、客运、安全、产业、美化有机结合的“七位一体”新模式,做到道路建设到哪里,管护体系就延伸到哪里、运输服务就配套到哪里、安保设施就完善到哪里、特色产业就发展到哪里、道路美化就跟进到哪里,破解了农村公路综合效用、长效作用发挥难题。
路修好后,农牧民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和“进城两双鞋、上街两头星”的艰辛时代,生活更有尊严。路修好后,农产品外运、游人进出等交通条件极大改善,带动了农牧特色产业和藏家乐、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发展壮大,农牧民收入翻了番,过上了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高山藏寨老阿妈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代永清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庄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