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四川野生大熊猫长期近亲繁殖 种群交流几乎停顿

24.04.2014  09:41

本报制图/卢浩

四川野生大熊猫“活动图” 10年新增6个县(市区)

4月19日,阿坝州黄龙自然保护区安置在野外的红外线相机捕捉到野生大熊猫的身影,这是继去年9月24日这里第一次拍到大熊猫后,再次拍到野生大熊猫。根据影像资料,今年1月21日和2月26日,大熊猫两次觅食时路过该区域,“没想到出没次数这么频繁。”黄龙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科研处副处长安德军说,半年时间里三次拍到野生大熊猫踪迹,简直是奇迹。

据省林业厅统计,10年来,随着我省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力度加强,陆续又有峨眉山市、小金县、沐川县、名山区、江油市、沙湾区6个县(市、区)发现野生大熊猫活动。目前,全省野生大熊猫主要分布在41个县(市、区)。

现状:大熊猫频现身“活动图”扩域

据安德军回忆,2004年,中科院和黄龙风景名胜区曾做过一次联合调查,“当时估计保护区的河谷左岸区域有大熊猫10只左右,现在看来远远超出这个数据。”不仅有影像记录,保护区过去两年经常接到当地住户和游客反映发现野生大熊猫踪迹。

去年以来,经媒体报道的全省各地发现的野生大熊猫就有16起,不但现身次数越来越频繁,出没地区也在逐步外扩。其中,有5个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野生大熊猫。

今年4月12日,雷波县麻咪泽自然保护区首次拍摄到野生大熊猫野外生活状态影像。这是雷波县林业局自2007年开展野生动物红外触发相机监测工作以来,首次拍到大熊猫。“这可不简单,雷波县是世界上最南端的大熊猫栖息地,被称为‘熊猫活动区域的南极洲’。”该局负责人说。此前,相关材料记载雷波区域内有大熊猫活动,但是一直没有发现活体。

省林业厅野保站站长古晓东介绍,对比2004年发布的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10年来,我省新发现6个大熊猫活动的县(市、区):峨眉山市、小金县、沐川县、雅安市名山区、江油市和乐山市沙湾区。

根据现有材料,古晓东勾勒出我省野生大熊猫活动的大致区域:最南端为雷波县,最西端在康定县,最东端则在青川县,“大的活动区域没变,只是中间一些空白区域被填充。

析因:生态渐改善 食源更丰富

古晓东说,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这些野生大熊猫出现的时间段大部分是在冬春两季,“冬季食物获取比较困难,所以部分大熊猫会越过原来的活动区域觅食;春季则是大熊猫的发情期,这时候大熊猫活动比较频繁也属正常。”“毫无疑问,大熊猫活动范围在不断地向外扩散。”古晓东认为,近几年来野生大熊猫被不断拍到,部分原因是先进的野外检测仪器的引入,而更大程度上,则是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野生大熊猫种群的扩大。

省林业厅产业处处长童伟介绍,据今年全国第八次林业调查数据显示,我省森林覆盖率35.22%,较10年前提升约6个百分点。大熊猫的主食竹子的面积也在逐年扩大,从2007年开始,我省竹林面积每年增量接近50万亩。7年时间,竹林从1300多万亩增加到1700万亩左右。主要增长区域来自川南和川西片区,基本与野生大熊猫活动区一致。“近年来,我省上述地区的气候也有利于竹子生长,野生竹林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竹林面积的逐步增加,意味着可活动区域的扩大和食物来源的丰富。”古晓东说。

隐忧:种群交流少“孤岛化”未改观

不过,在相关专家眼中,野生大熊猫活动地带的增加,并不能说其栖息地已经彻底摆脱了“孤岛化”。“表面看,近年来熊猫活动区域在不断扩展,但实际上形式并不乐观。”古晓东认为,整体上看,我省大熊猫活动区域仍处于“孤岛化”状态,种群之间相互隔离仍在持续,“这很不利于大熊猫基因的改良,因为它们也是哺乳动物,长期的近亲繁殖,对于种群质量和数量的提升都不是好事。”“各大熊猫栖息地之间存有一定的距离,种群之间的交流几乎陷于停顿。”省林业厅野保处相关负责人持相同观点,目前我省开展的大熊猫野化放归,就是为了应对大熊猫小种群的保护和促进基因改良。

该负责人透露,近期国家林业局将发布我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届时,我省10年来野生大熊猫数量和活动区域的变化将会逐一呈现。 □本报记者 王成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