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 ——重走长征路体味长征故事体悟长征精神

22.09.2016  22:35

   · 文/图 本报记者 余泳忠 张诗若 ·

   踏上红色热土,亲身体验革命先烈走过的足迹,感悟历史分量,咀嚼沧桑味道,体味红色气质。重走长征路,脚下的泥土与胸中的激情真正产生了化学反应,伟大的长征精神激荡于胸,振荡血脉;重走长征路,面对历史纪念,面向未来学习,时空变幻,初心不改,不知不觉间赋予了前行的力量。

  “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铿锵有力的声音回荡在红军长征翻越过的大雪山。9月9日中午,四川省政协机关30余名党员肃穆在红原县刷金经寺镇亚克夏山红军烈士墓前,重温入党誓词。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9月8日至10日,省政协机关干部职工代表深入阿坝州重走长征路,重温长征历史。踏上当年红军长征路,一路走来,一路缅怀,一路感慨。亲耳聆听见证者的声音,亲眼目睹红军长征到过的地方,亲身体验革命先烈走过的足迹。身体力行感受长征故事,实实在在感悟长征精神。

   艰苦卓绝 鲜血洒热土 留下不朽长征精神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它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创举,它是世界人民心中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

  80年前,红军长征三过四川阿坝州,是整个红军长征中最艰难、最悲壮的一页,是红军长征史上最精彩的篇章。位于马尔康卓克基的红军长征纪念馆,以丰富的史料,独特的视觉,融合现代声、光、电、3D等技术手段,通过雕塑、展板、灯箱、场景再现等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红军长征途经阿坝州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奇迹——

  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红军长征在阿坝往返、转战达16个月。中央红军大部分由南向北,用3个月穿越雪山草地;红二方面军用1个多月,自西向北走出茫茫草地;红四方面军历经曲折,才由西向北再次穿越雪山草地继续北上,历时1年4个月。

  在阿坝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和红军基层党、政、军机构召开过多次会议。比较重要的会议包括阿坝会议、卓木碉会议、西北联邦政府部长联席会议、中共西北局求吉寺会议等。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共14次,其中两河口会议、芦花会议、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巴西会议是在阿坝境内召开的。

  红军在阿坝面临的条件极其艰苦。“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皑皑雪山,看上去很美,却处处充满危险。夹金山海拔4100多米,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多变,道路崎岖难行。远征多日、饥疲交加、衣单体弱的红一方面军将士在翻越夹金山时,不少人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斗争中停止了呼吸。

  “水草地狱”遭受的困苦更为巨大。长征苦,苦于行走难。茫茫草地没有现成的路,只能试探性地前进,一旦陷入泥沼,来不及救援即被吞噬。突如其来的阵雨,对草地行军更是雪上加霜。长征苦,苦于食饮难。历尽千辛万苦筹来的粮食两三天就吃完了,剩下的路程只能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不得不将皮带、皮鞋, 甚至皮毛坎肩、马鞍子等煮了吃。没有喝的水,人尿、马尿也得用来解渴。长征苦,苦于御寒难。草地天气变化无常,细雨纷纷是常态,暴雨冰雹往往不期而至。夜间温度骤降,本身寒冷难奈,再遇风雨大作,根本无法宿营,即便是背靠背取暖宿营,也难免常眠于一望无垠的草地之中。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长征,不仅留下了翻雪山、过草地等一副副鲜活的历史画卷,也留下了“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这不朽的长征精神。

   沧桑巨变 红土新面貌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80年前,红军长征从阿坝州走过。人民的支持是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阿坝人民为红军长征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军进驻茂县,人民群众敲锣打鼓,吹起唢呐,抬着“全猪”“全羊”送给红军;红军到达汶川草坡,藏、汉群众杀猪宰羊欢迎。在薛城,人民群众点燃鞭炮迎接红军;在懋功,群众送米、送面慰劳红军。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十余万红军的粮食供给是个大问题。阿坝州人民给予了红军最大限度的支援,各族人民先后支援红军的牛、马、羊、猪等各类牲畜达20万余头,粮食1000多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