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别让“重男轻女”模糊了这起悲剧的焦点

16.12.2020  05:21

  原标题:马上评|别让“重男轻女”模糊了这起悲剧的焦点

  近日,一份《杭州市萧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报》在网上流传。简报显示,萧山区发生了今年首例狂犬病例,患者是一名初二女生某。11月6日,姜某晚餐后出现右手发麻感觉、疲乏等不适等症状,随后病情不断恶化,目前已处于脑死亡状态。家属称,姜某几个月前曾被自家狗咬伤过。

  这本是一起让人心痛的悲剧,但简报透露的另一个信息,让公众的关注点发生了转移:9月份,姜某的弟弟也被同一只狗养伤过,只不过及时注射了狂犬疫苗。姜某曾向家长说过自己在7月被咬伤,但未被重视,故未处理伤口,未就诊,未注射狂犬病疫苗。

  一下子,关于姜某父母“重男轻女”的说法甚嚣尘上,成为评论这条新闻的主流声音。

  目前,作为舆论风暴眼的姜某父母还没有直接回应,不过相关方面不断有声音传来。一则,当地疾控部门说,简报写得比较简洁,可能会引发误解,强调“不存在重男轻女”。二则,村委会称,“她(姜某)可能稍微被狗轻抓了一下,所以没有和家长说。等到弟弟被狗咬伤了,她(才)和家长说”。三则,医院称,女孩仍在ICU,家属仍未放弃。

  这些起码可以说明:截至目前,还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姜某父母“重男轻女”。网上的一些声音,更像是一种针对假想敌的泛道德化指责,是一种“空对空”。但它带来的后果却可能是真实且严重的。

  一方面,未经证实的情况下,仅凭“弟弟及时打了疫苗,姐姐未打”,就给孩子父母贴上“重男轻女”的标贴,不啻为对这个正遭遇打击的家庭的二次伤害;另一方面,这样一种走偏、歪楼的舆论反应,模糊了狂犬病案例通报的焦点,弱化其警示和科普意义。

  目前,关注此事应该聚焦两点。

  一是公众对狂犬病的认知还不够。姜某家养过的两只狗,一只是外面捡的流浪狗,一只是从朋友家带回的,很有可能都没有注射狂犬疫苗;姜某被咬后没有及时告知父母;告知后又没有引起及时足够的重视……这些细节,都透露出,这家人没有掌握基本的狂犬病常识,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提醒我们,需要加强狂犬病相关知识的宣传,通过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的科普,让大人和孩子掌握基本的“保命”意识和能力。

  二是对于流浪狗的管理要加强。简报里说,姜某家的两只狗,最后都是“被丢弃,不知去向”,这难免让人担心。好在疾控部门已采取措施,包括指导家属对周围环境及污染的场所和接触过的物品消毒、焚烧;要求涉事街道政府对流浪犬进行扑杀、消毒深埋;对家养犬加强登记及健康状况调查,倡导疫苗接种;对附近居民近三个月内有被犬猫等动物抓咬伤者,通知及时接种疫苗等。这些做法不能是一时一地的,应该为其他地方借鉴推广,常态化执行。

  不可否认,“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公共舆论对此保持警惕和批评是好的,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有利于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但不能忘了,对于“重男轻女”的指责,必须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之上。任何想当然的“贴标签”式批判,不仅无助于社会观念的改善,还可能制造不可控的伤害。在这方面,我们有过太多教训。

  也要指出的是,“重男轻女”舆论的形成,与信息传播过程中,简单将“姐姐未打疫苗脑死亡”和“弟弟及时打疫苗无碍”强行关联对比有关。这提醒网友,接受网络信息,不能“看了标题就发表意见”,多点耐心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再说话不迟;二则,相关信息发布应尽可能避免引发误读,该披露的关键信息不能缺席。

  姜某的不幸,作为监护人的父母,说完全没有责任,可能难以服人。但具体是何种责任、多大责任,是主观故意还是疏忽所致,所导向的结论差距巨大。合理有度地发声,是法律的要求。对身遭不幸的人少点空洞的责难,多点真诚的体恤,是人性的底线。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