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重建新机制 雅安聚力建设“五个雨城”
21.07.2015 09:37
本文来源: 人民政府
时间倒回,2013年7月,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正式启动,按照《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1个专项规划,雨城区攻坚克难,奏响了热火朝天的重建华章。
2013年到2015年,两年时间,雨城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认真实践重建新机制,以规划为引领,科学实施灾后重建,坚持“五个雨城”主攻方向,凝心聚力“打硬仗、补欠账”。
两年的耕耘,花开千树。重建的物质、精神和发展成果充分显现,“户户安居有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规划愿景展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现实。截至7月20日,全区纳入总规、总投资112.1亿元的355个项目全面开工,完工率、投资完成率达81.4%和81.9%。
——全区9297户农房重建全部完工交付使用,143户建房困难户于地震一周年前“搬新家”。
——实施“重点提升”,突出抓好“上中、中里、碧峰峡”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先行区、多营藏茶城等“八大片区”,统筹产业园区、特色城镇和南郊余家、中里新村等32个新村聚居点建设,提升“点、线、片”集群效应。
——教育、医疗卫生项目完工率超平均进度21%以上,全面完成医疗卫生项目重建,9月1日秋季开学前所有学校重建项目交付使用。
——推动“轴线集聚”,实施国道318、108线和省道104、105线雨城段等综合路网改造提升,加快建设雅康高速和川藏铁路,形成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川西重要经济走廊。
户户安居有业 民生保障提升
雨城之南宴场镇代河村,村民晏正文从去年开始,有了一个头衔“晏老板”。去年晏正文家新房修建完成,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他开办了农家乐,为前往海子山、高叠洞景区的游客提供食宿。“一家人住进了新房子,还在新家赚钱了。”说起灾后重建两年多来的变化,晏正文乐得合不拢嘴。
在雨城区,从灾后重建中受益的不止晏正文一家。
重建开始以来,雨城区认真落实关于“抓紧恢复重建,争取早日让大家搬进安全、放心的新家”的要求,统筹各级各类资源,集中力量办好惠民生、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思路打造32个新村聚居点,推广“四态合一”“小组生微”等做法,统筹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治理、文化传承“五大行动”,示范打造“红色农庄”“归园田居”“清明上河图”“茶马古城”,上里庙圷“水景家园”、南郊“幸福余家”等新村聚居点成为“产村、文村、景村一体”亮点,实现夫妇居有业。
“秋季开学,就住新宿舍,到新教学楼上课了。”时值暑假,但雨城二中的学生盼望着新学期的到来。9月1日开学,他们将搬进新现代化十足、宽敞明亮的教学楼,住进崭新的宿舍。
9月1日,搬新教学楼的可不止雨城二中一所学校。灾后重建中,雨城区坚持民生项目优先重建,全力确保重建中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教育、医疗卫生项目完工率超平均进度21%以上,全面完成医疗卫生项目重建,今年9月1日秋季开学前所有学校重建项目交付使用。
在民房、学校、医院相继竣工投入使用的同时,雨城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重建全面提速。新(改、扩)建公路加快综合路网改造提升,北外环线全面通车,川西综合枢纽地位日益凸显。12个重大城建项目落地大兴、北郊等近郊组团,多营、中里入围全国重点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加快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和治理工作,在去年主汛期前抢先完成21处应急治理和12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实现安全度汛和地质灾害“零伤亡”。
产业创新发展 生态文明进步
雨城作为省级生态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灾后重建中结合自身的生态优势,认真落实关于“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抓实抓牢产业重建机遇,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探索把青山绿水转化为经济发展和群众福祉的路径。
优化新型工业。按照“调优、调高、调强”的思路,以投资促进为抓手,主动融入“八城一体化”产业协作分工,以园区建设为阵地,启动市经开区“园中园”规划编制,草坝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扶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三九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雅安茶厂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雨城新型工业化正在加速升级“蝶变”。
提升现代农业。按照“绿色、生态、特色、精品”的思路,大力实施农业“四增”工程,建成11个万亩亿元示范区,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市突破“万元大关”。引进年出栏生猪2万头的“天兆猪业”项目,“雨城猕猴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殊荣,藏茶“吉祥”商标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在新村聚居点搭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成立庙圷“老马田”、余家“富余”等一批土地专业合作社。
放活第三产业。按照“全域雨城、处处风景”的思路,全力实施旅游产业恢复重建,上里古镇、金凤山公园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碧峰峡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通过专家中期评估,评为“省级旅游强县”。以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统筹农业公园、乡村聚落、水利风景等重建资源,连片推动“四带”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积极培育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打造“北纬30度线上的康养胜地”多营藏茶城川滇藏商贸物流园区,“四大专业市场”建设加快推进,车管所、综合服务中心等核心项目全面完工,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建成年产值超20亿元的国家级战略物流园区。
与此同时,坚持生态修复、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紧紧抓住生活、生产、生态“三生”建设统筹施策,守住生态底线;并纳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正式命名“省级生态区”,生态潜力正加快转化成康养、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优势。
同塑精神家园 同步奔康致富
每当夜幕降临,上里镇庙圷村水景家园新村聚居点文化院坝便会响起时下最流行的广场舞音乐。吃过晚饭,庙圷村的妇女、儿童还有老人们便三三两两地聚集到此,踩着音乐节拍,跳起健身舞。
水景家园小区是灾后重建的聚居点,小区规划设计了文化院坝、6+1便民服务中心,成了自管委员会。多措并举,重塑群众的精神家园。
有了开阔的活动场地,新村聚居点的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老百姓自发组织了舞蹈队、秧歌队、舞狮队等多支文艺表演团队,充实业余生活。庙圷村自己的文娱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结合新生活进万家活动,雨城区组建了惠民文化队,不时地走进新村为村民送上文艺大餐。
“搬进新家,生活有了新面貌。”庙圷村的群众如是说。灾后重建中,雨城区认真落实关于“让灾区人民早日走出灾难阴影,开始美好新生活”的要求,推动物质、精神家园“同建同塑”,让灾区群众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四个一”感恩工程,“新生活”进万家和“十大”文化惠民行动,全域开展丰富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大台”和“三大馆”系列感恩主题教育走进千家万户,并在32个新村聚居点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艺术家创作基地,重建群众精神家园。
住进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群众共同的心声。从2014年伊始,以新生活进万家活动为载体,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技术培训送进新村,指导灾区群众开设网店,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这样的改变,不仅在农村,雨城全区两年来持续改善社会民生,降低社会失业率,提高学校升学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与此同时,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认真落实关于“大灾大难是检验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时候”的要求,顺应从严治党新常态,坚定不移抓党建、带重建、促发展、惠民生,以党建为抓手,强化重建组织保障,推进灾后重建顺利进行。(通讯员 杨瑞)
本文来源: 人民政府
21.07.2015 09:37
我省设立党内关爱资金 500万启动资金+每年500万补充资金
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人民政府
我省出台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指导意见 明确21个市州重点布局产业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人民政府
我省调整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有5种方式
5种方式保障养老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