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里、崇德里登央视 成都历史建筑保护成改造样板
3月14日,不少成都市民打开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成都老街区,里面既有历史建筑群落太古里,又有著名的崇德里,不少人深感振奋和自豪。这意味着,成都对历史建筑的成功改造和利用,得到了外界的大力肯定。
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建筑在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展示城市风貌特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2011年开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成都市房管局牵头开展了全市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从建立历史建筑保护长效机制着手,抓紧抢救保护全市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在恢复修缮历史建筑风貌、助推城市文态建设上做出不少成绩。
拟定名录分批次进行保护
昨日上午,市房管局和锦江区房管局的多名工作人员,又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龙王庙正街的邱家祠堂,开始新一轮的历史建筑巡查工作,“我们主要检查消防安全,比如灭火器配备是否到位、电线有没有问题,如果是汛期来了还要看下水道。”
如此细致入微的检查,只是检查组定期巡查的一个缩影。市房管局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相关人士表示,在对历史建筑越来越重视的当下,他们加强了日常监管,定期进行防火、防涝、结构安全和白蚁防治灭杀等专项检查,确保历史建筑的使用安全。
事实上,近几年成都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2011年开始,市房管局开展了3次历史建筑普查工作,全市符合条件的建筑共236处(其中中心城区81处,郊区市县155处),基本摸清了历史建筑的分布、数量及现状情况。
这里面既有展现成都移民文化的邱家祠堂、客家文化的龙泉谢家大院,也有欣庐、笔帖式街老宅院、广东会馆等大慈寺街区内集中体现成都市传统民居的风貌建筑,传承了老成都的街道格局和文化肌理。
为了加强保护,市房管局还分期分批拟定5批次共40处历史建筑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中心城区26处,郊区市县14处),建筑年代涵盖了清代、民国和20世纪50~60年代等三个年代区间,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历史记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改造特色引来央视关注
3月14日,不少成都市民打开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成都老街区,里面既有历史建筑群落太古里,又有著名的老建筑崇德里。
央视对成都市历史建筑的关注,主要是从它们的改造利用着手。报道认为,成都在旧城改造中注重历史文脉传承,通过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改造利用模式的创新与突破,探索出了一条城市发展与保护协调的创新之路。
崇德里采用古法修缮,修缮后用作茶室和餐饮场所,既保留了该建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又充分发挥利用价值;太古里街区的欣庐、笔帖式街老宅院等典型川西民居建筑借力片区整体打造,修缮后作为多种商业场所使用,吸引了全球高端品牌入驻,实现了文化空间与消费空间的有机融合,将老街区升级打造成了国际购物天堂,开创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新探索模式。
这两处建筑,如今已成为我市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杰作。除了崇德里采用了古法修缮,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建筑的历史文脉信息,市房管局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还大力推动历史建筑修缮工作,对有条件的进行合理利用。
目前,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等7处历史建筑已相继完成修缮,该旧址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加固,重现了当年学术研究重镇的历史风采。
社会各界保护意识不断提升
“历史建筑作为城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应该说和我们每一个市民息息相关。”市房管局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表示,保护历史建筑,同样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进一步提升各界保护意识和认识水平,他们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历史建筑保护宣传,促进保护知识和政策法规的传播普及。
今年1月起,市房管局联合市建委、市规划局和市文广新局举办了《成都历史建筑图片展》,先后在政务服务中心房产分中心、宽窄巷子、太古里、新华文轩旗下轩客会、购书中心等人流集中地和大众文化活动场所展出,以摄影作品为载体,向广大市民图文并茂地展示介绍我市已公布的一、二、三批历史建筑,充分展现成都历史建筑的个性特色,弘扬成都优秀历史文化,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保护工作,也令整个社会对历史建筑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