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悦读】张樱:书里书外的克劳塞维茨——读《战争论》有感

20.03.2015  02:54

 

寒假将至时,在茫茫书单中发现了《战争论》的影子。曾经浏览过《孙子兵法》的我,对这本现代战争的经典读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什么是战争,战争意味着什么?对于像我一样从未经历过战争,但耳边时常充斥着战争讯号的学生而言,战争的轮廓是模糊的。带着对战争的敬畏和疑问,我翻开了刚到的书。尽管读起来生涩,却不至难懂;尽管不太明白其中所指,但是却能看到作者的用心。尽管《战争论》并非克劳塞维茨的完成稿,很多内容都仅为草稿,但是作品的整个框架和理论都已经较为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战争论》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共四篇四十六章,以战争的基本概念及关键要素的定义和阐述为主要内容;第二卷共两篇四十八章,以军事部署和防御作战为主要内容;第三卷共两篇三十章,以进攻作战和战争计划为主要内容,这也是整本书中克劳塞维茨只完成了草稿的部分。

战争是一种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在本书开篇克劳塞维茨就给出了关于战争的定义,清晰地为全书的论述方向做出定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是克劳塞维茨在本书全篇坚持的观点,也是克氏战争理论体系的基石。这一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的论述为战争形式的省定和行动策略划出了一道基线。精神要素在克劳塞维茨关于战略的观点中被认为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有着超越物质要素的作用。所以,战争中更重要的是摧毁敌人的精神力量。这一观点与我国历史中“诛心”的观点不谋而合。在本书中,克劳塞维茨将防御放在了进攻之前,突出了防御在实际作战中的重要性。而他提出的“积极防御”的作战思想更是为毛泽东同志所称道并在我国战争时期加以实践的。在进攻方面,克劳塞维茨讲究“擒贼擒王”,抓住敌人的要害进行攻击。在这里他提出的“集中兵力”的原则,在我国内战时期被我党运用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进攻作战还是防御作战,都会受到作战目标的限定,而作战目标受到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制约,所以,战争中的目标是有限的。他强调了战争是受“武器解决问题”这一最高法则所支配的。值得一提的是,克劳塞维茨首先注意到了人民在国家和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群众武装”的军事思想。这一思想在共产党的军队发展和取得战争胜利的历史中得到了良好的印证。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曾这样评价:“《战争论》不愧为全面研究军事学术的最佳理论著作,在某种程度上讲,他的著作就是战略学的‘圣经’。”而克劳塞维茨本人则被恩格斯称赞为“普鲁士军事学术界的第一流人物”。

曾浏览过《孙子兵法》的我,不禁想要拿我国的“镇国之宝”与之作一番比较。《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共十三篇,总体概括有五部分内容,一是战略运筹,二是作战指挥,三是战场机变,四是军事地理,五是特殊战法。

两本军事著作都能称得上是军事领域的璀璨之星。纵观全书,可以感受到两本书中都透露着辩证思想的智慧,不过此辨证不同于彼辨证。《孙子兵法》如同中国的水墨画,写意的味道十足,注重谋略。因此,《孙子兵法》可被运用的范围超越了战争,从商业到政治,从生活到艺术,《孙子兵法》的思想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和运用。再者,孙子的思想受到齐文化伦理思想的影响,重视“”与“”,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日本逢屋千村说《孙子兵法》不是打仗的,《孙子兵法》是教人和平的,是和平主义者,是不战主义。而《战争论》则更像是西方的油画,写实感更强,对战争本身做了更为详细的解读,注重武力的使用,强调在战争中积极行动。在克劳塞维茨的观点中,虽然武力并不排斥谋略的使用,但是谋略在战争中的作用排在武力之后。在《战争论》第一卷第一篇中这样写道:“有些仁慈的人可能很容易认为,一定会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伤亡就能解除敌人的武装或者打垮敌人,并且认为这是军事艺术发展的真正方向。这种看法不管多么美妙,却是一种必须消除的思想。”从中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克劳塞维茨是直指《孙子兵法》中“”的思想。两者的差别还体现在对军事目标的确定。孙子受“”文化的熏陶,总是想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实现全胜。而克劳塞维茨却看到了现实的制约,政治因素和物质因素都在制约着战争目标,所以,有限目标成为克劳塞维茨追求的均衡点,只要能够实现预先设定的目标就好了。

之所以两者的观点存在差异,首要的原因就是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孙子是春秋时代末期的齐人。之前提到,齐文化是尚仁的,因此,《孙子兵法》体现出“”的思想;同时,齐人也崇尚“”,这也就是为什么孙子在战争中注重谋略的原因之一吧。并且,当时战乱不断,“”是天下人的普遍愿望,孙子作为饱经战乱的一个有识之士,定然以“”为战争理论的最高准则。但是,到了19世纪,欧洲国家已经开始了工业的探索,战争从冷兵器时代转变为热兵器时代的早期,战争的形式和国家间的关系在欧洲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国家间的战争不再是为了吞并和侵占,而是为了实现政治的目标,将战争作为谈判的筹码。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目标是有所保留的,政治目标是战争的导向。

囿于能力的限制,我对《战争论》的认识还比较浅薄,对本书的品评不免有欠妥之处。不足之处留待日后重新阅读时,再加以修正。但是,通过阅读《战争论》,我不仅读到了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论述,也能够感受到克劳塞维茨的研究精神。所以我们将从对待学术对待研究的观点来看一下这部书的形成过程及在笔者阅读过程中所认识到的作者。

在本书的开头,也就是本书的“初版序”中,克劳塞维茨的夫人,也是本书的出版者,详尽的叙述了克劳塞维茨写作本书时的情形。这在其后的克劳塞维茨自己所写的“说明”和“补充说明”中得到了印证。

本书的写作持续了至少12年的时间,或者说更长的时间,从1810年他担任普通军官学校教官开始,他就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之旅。在工作和战争的空隙中,不断完善关于战争的理论研究。这种坚持让我感到钦佩。在“说明”中,他还谈到自己对本书手稿的各种观点和意见,认为所完成的部分仍然需要改进,并且需要重新收集资料并且重新写作。看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自己的研究生生活竟然如此苍白。尽管本书我只做为课外的读物来看,但是,它在学术上给予我的震撼却更加深刻。

学术研究过程应当是持续的过程,所研究的内容的深度应当逐渐加深,广度应当不断丰富。在学习或是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不断地增加自己的学习的材料,将这些材料融会贯通,作为继续前行的燃料。做研究就像是在酿酒,过程很漫长,对一些人来说受不了酒的香气就被熏晕了、熏跑了,但是,能够承受酒香,享受酒香的人,却能在最后品尝到自酿的美酒。做学问不是打渔,用不着晒网,日复一日的努力才能够达成你最后的目标。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的研究是零散的,没有意义的。似乎学海无涯,苦作舟也到不了梦想的彼岸。可是,别忘了,学术本来就是扑朔迷离的,一点点地挖掘,一丝丝地分解,一点点地整理,才会得到我们最想要的结果。不要以为研究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拨开头顶的乌云也是需要时间的。克劳塞维茨的研究持续了一生,尽管还是没能最终完全完成本书,但是,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给西方军事研究树立了丰碑。

学术研究的过程应当是严谨的。在我们所能够做到的最好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是学术研究必不可要的准则。或许那个时代知识的增长还不像现在这么庞大,但是,我们不能以信息量的庞大为借口,就拒绝在新的资料中淘金,捧着旧材料研究新问题。在研究中难免出现在不同时空下的认知不同,我们也不能为了图省事,就忽略新的问题。作为一个研究者,对待学术最基本的态度就应当是严谨。不要害怕严谨带来的麻烦,也不要觉得严谨之后研究会困难重重,只有严谨的态度和严谨的行动才能真正带来学术的进步,这样得到的研究成果才会有意义。

谨以克劳塞维茨的学术研究精神勉励在研究之路上走走停停的我。

 

作者简介:

张樱,字方砚,公管院经济硕士。山一程,水一程,行一程;一张纸,一支笔,一方砚。读经济,不为求财,欲窥世事变化;读硕士,不为求名,只愿求索不止。终究,我会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