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难耐 切莫服药防暑

24.06.2016  00:52

四川在线消息(李诗敏 四川在线记者 杨丹) 传统节气中的夏至刚过,成都迎来酷暑,俗话说“不过夏至不热”,传统意义上,意味一年中最热时候来到。随着气温升高,流汗、烦闷、焦躁、失眠、食欲不振等情况也会接踵而至。咋办呢?有市民的选择竟然是……解暑药当饮料喝!!!23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中药科主管药师赵岚提醒市民:切莫服药防暑。

市民没事喝药抗高温 专家不赞成

“麻烦给我拿5盒藿香正气液。”成都市民周先生又跑到药店买了几盒药。“这是第三次来买了,每次都拿几盒。”周先生说,天气渐热,为了不出现中暑等情况,他和家人基本上每天都会喝上一支。

不过,对于这种做法医生并不太赞同。“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一样,不建议每天固定服药防暑。”成都市三医院中药科主管药师赵岚提醒,药物应当针对疾病使用,若个体未生病或不存在患病隐患,大量服用反而可能导致身体伤害。

解读“高温病”

中暑

解读: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出现头痛、头晕、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多为中暑先兆症状。

急救:脱离高温环境;服用常用解暑急救药十滴水、人丹等;可辅以冰敷;严重者及时送医。

热伤风

解读: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头痛、发烧等

预防:建议空调温度与室外温差保持在6℃-8℃内。

热射病

解读:热射病为中暑分级中的重症中暑,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天气。

症状:通常表现为高热、体温达到40℃以上、皮肤干热无汗、神志障碍、脏器衰竭等,死亡率高达50%。

预防:高温天气下注意防暑降温;温度超过32℃、湿度大于60%时,不宜再运动。

心理中暑

解读:心理学家和医学家认为,人的情绪与气候有密切关系。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气候变化对人的情绪就会造成影响,导致情绪和认知行为的紊乱;另外,夏季食欲下降加上睡眠质量差和出汗,也会影响体内电解质代谢,从而影响大脑神经活动,让人情绪和行为出现异常。

症状:莫名其妙出现情绪和行为异常,如情绪烦躁、爱发脾气、心情低落、容易骂人等。

预防:听舒缓音乐、使用冷色调装饰、避免饮用白酒等,以降低“心理温度”。

食物防暑

山楂汤:山楂片100g、酸梅50g,加3500ml水煮烂,放入白菊花100克烧开后捞出,然后放入适量白糖;

绿豆酸梅汤:绿豆150g、酸梅100g加水煮烂,加适量白糖,晾凉饮用。

金银花(或菊花)汤:金银花(或菊花)30g,加适量白糖,开水冲泡,凉后即可饮用。

椰汁银耳羹:银耳30g洗净后用温水发开,除去硬皮,与椰汁125g、冰糖及水适量,煮沸即成。

蔬菜和水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常见解暑药

仁丹:清暑祛湿,主治中暑受热引起的头昏脑涨、胸中郁闷、腹痛腹泻,也可用于晕车晕船、水土不服。

十滴水:清暑散寒。适于中暑所致的头昏、恶心呕吐、胸闷腹泻等症。

藿香正气水:清暑解表,适于暑天因受寒所致的头昏、腹痛、呕吐、腹泻突出者。

无极丹:能清热祛暑、镇静止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