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端午的美食密码:美食与人情的大熔炉

24.05.2014  09:59

吃粽子、尝樱桃、喝雄黄酒、艾叶泡澡、挂灵符,这些端午风俗虽已流传千年,但他们的来历却鲜有人知。其实,早在4000余年前的夏朝,就有了端午节吃小米辟邪的传统;喝雄黄酒最初是为了避蛇,直到唐代才成为端午节的固定习俗……连日来,华西都市报记者特意采访了多位对端午节颇有研究的民俗专家,为您展开一幅旧时成都过端午节的温馨风俗画。

在民俗学家刘孝昌看来,传统的端午节是老成都的美食与人情美的大熔炉。端午的美食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老成都温暖而又风情的倒影。壹民俗学家刘孝昌:粽子香串起邻里情

在老成都,粽子不仅仅是端午的美食,更是串起成都人过端午的红线。早在端午正日子的头两天,就要开始泡糯米。

刘孝昌说,在端午的头一天,家里的妇女们就开始忙着采粽叶。老成都府南河的两岸,长满了一丛丛的竹子,望江楼公园下去一点更是满目皆绿。一般而言,包粽子可以用芦竹叶,芦竹叶常见,但有苦味,讲究一点的人家喜欢用斑竹叶,叶子大,有清香味。春季正是竹子拔节生长的季节,竹叶剪完一批,第二天又发新叶,公园里、河边上全是女人们忙碌的身影。妈妈、姐姐、婆婆、阿姨一起出动,将竹叶采摘下来,洗净阴干,就可以作为粽叶备用了。

包粽子是家里女人们的事情,男人一般而言是不插手的。一家妇女坐在一起,一边拉家常,一边包,三角粽、四角粽不一而足。老成都的主流粽子分三种口味,白粽子最为常见。

殷实一点的人家,则喜欢包椒盐粽子。粽子里包上成都特产的老腊肉,春天刚成熟的青豌豆,再撒几颗花椒,一点盐,隔一条街都能闻到蒸粽子的清香和肉香。随着香气的四溢,街头巷尾更是响起了“张哥、李哥屋里在蒸粽子哇,闻起好香哦”的招呼声。

刘孝昌介绍,成都人在端午这一天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节日大餐——端午宴。这一餐一般是放在中午吃,菜品颇有讲究,雷打不动的几样都和“”有关,烧黄鳝,黄瓜肉片,韭黄酸汤等等。抓黄鳝,摘黄瓜这可是男人们的事情,早在半个月以前就要开始准备。端午正逢插秧,长在水田中的黄鳝肉质扎实鲜美。将黄鳝切成鳝段,加上独蒜爆炒,再加入郫县豆瓣调味,这道端午宴的主菜便可出锅上桌了。黄鳝滋阴,春夏之交正是食黄鳝的好时候。

端午宴不仅仅享用美食,更是人情来往的好时候。端午正逢女婿回门,一大早,各家的女婿们就推着鸡公车,车上堆放的礼物堆积成山,老婆抱着孩子跟在后面,一家人喜气洋洋。热热闹闹的端午宴吃罢,丈母娘还要回赠给女婿一把黑色勾勾伞,伞柄弯曲如钩,意味着把女婿的心勾住,伞大如盖,罩着伞下让人挂心的小外孙。

华西都市报记者 袁慧君 谢燃岸 实习生 贾换换贰

民俗学家袁廷栋:四川人爱吃红苋菜

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粽子变成了主角,百姓家里都会备好各种风味的粽子。其实,端午节出现最早的食品并非粽子,据《史记·武帝本纪》记载,“汉(指西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是一种鸟,可能因为很难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延续下来。

吃粽子习俗的来源其实有很多种说法,纪念屈原一说是较为普遍的版本。”成都著名文化学者、民俗学家袁廷栋介绍说,在战国时期,楚国忠臣屈原直言进谏,却受到众人排挤,后被罢官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国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屈原闻讯,痛苦万分,便在长沙附近汨罗江怀石自尽,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百姓非常怀念屈原,于是常用竹筒盛米投入江中,祭奠屈原。一天晚上,有人梦见屈原,问他是否吃到送给他的米饭?

除了吃粽子外,袁廷栋还提到了四川地区特有的端午习俗——吃红苋菜。苋菜盛产于夏季,红苋菜多生长在云南、四川等地。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六苋,并利大小肠。”农历五月初五正是初夏时节,天气渐热,细菌滋生,蚊虫出没。而在古人看来,红苋菜不仅能够通润肠道,排出体内毒素,还能趋吉避凶,祈求康健。叁历史学家谭继和:端午来源7种说法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7种说法。”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介绍,最早的传说源于夏朝。夏代以正月为岁首,即为寅月,寅卯辰巳午,午月即为5月。午月第一个五,即为端五。“农耕社会的人认为,端午之时为阳气最盛,天气最好,5月后气温升高、病毒滋生、野兽活跃、天灾泛滥,必须在端午之时趋吉避凶,祈求平安与丰收。这一天,古人以吃小米祭祖敬宗。”另一种说法是,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听信谗言,将忠臣伍子胥赐死。伍子胥死后,头颅悬挂于胥门,寓意为吴国再做一次守卫。而百姓为了纪念伍子胥,不让河中鱼虾惊扰他的身躯,便在端午节抛下粽子供鱼虾食用。“当然,屈原投江自尽一说流传更广,也更为世人所接受。”谭继和说,“不管是哪种传说,其实都是中华5000年价值理念的传承,而各种传统节日只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除了吃粽子外,喝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食俗之一。“根据象形文字,‘它’是‘蛇’的本字。”谭继和说,古代人的问候语为“无它乎?”意思是问候对方家里是否有蛇出没。在农耕社会,蛇是人们生活的最大威胁之一。

华西都市报记者 肖茹丹

肆美食家麦建玲:怀念温江的烤粽子

进入5月,跟天气一起变热的,还有大家对端午节日的期待。四川省美食家协会副会长麦建玲介绍说,虽然现在流传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但实际上,在屈原之前的春秋时期,端午、粽子、划龙舟就已经存在了。当时吴越民族地区一是以龙为图腾的崇拜;二来,那时的粽子,其实是祭祀之物。包好的粽子祀奉河神与居中其中的龙,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一方百姓生活平安。

麦建玲感叹现在过节的气氛没那么浓厚了。她说,小时候自己会在奶奶的指导下,把五彩的丝线裁好,缠成一个个小巧的粽子,串成一串挂着作为装饰品,也会把彩色布头的边角余料裁成各种形状,缝成一个小荷包,里面装上艾草叶,挂在脖子上或者腰上,既是装饰,也有驱蚊虫的作用。

至于粽子,则是端午节的重头戏之一。麦建玲回忆:“我以前在温江吃过烤的咸粽子,最外层烤到有点硬,一口下去外脆内糯,还带点米粒的焦香味,焦香焦香的,口感之巴适。还有些人喜欢把粽子煮熟以后,再下到油锅中煎一下,也是外焦内嫩的口感。

麦建玲最喜欢什么都不加的白粽子,“根据自己的口味,可以淋上红糖,加些豌豆面,或者芝麻酱,或者蘸点蜂蜜、玫瑰渍。看似无味的白粽子其实也能满足不同的喜好,带来丰富的口感味觉。”她说,每到端午节前,邛崃、温江、崇州等地,家家户户的巧手主妇们,即开始着手准备原料,收集粽叶,包起小巧玲珑的粽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