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旅游:不想当“绿叶”

17.02.2014  13:02

  2月7日,都江堰市盘点春节“黄金周”旅游业成果:核心景区“青城山-都江堰”共接待33.56万游客。

  尽管这个数字较去年增长了30%,但与景区在业界的地位及知名度比较起来,仍难掩尴尬——游客接待量甚至不及成都周边一些古镇。这也暴露出以旅游立市的都江堰面临的最大问题:观光过路有余、休闲度假不足、旅游季节性突出,冬季旅游呈现短板。

  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都江堰,如何弥补短板?新年伊始,一场深度的改革转型探索在都江堰悄然拉开帷幕。

  目标:领衔成都休闲度假产业

  在成都大学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建瓴看来,成都产业西进,最现实路径就是沿八百里青城山区域,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产业。“都江堰凭借现有基础,有可能成为成都‘产业西进’的主角,领衔成都未来最新一轮发展。”

  而年前爆出的成都将建7大卫星城的消息,似乎也印证了这种可能性。作为三圈层中仅有的两个卫星城之一,都江堰担当起成都旅游休闲、娱乐度假的功能将更加明确。

  机遇洞开,都江堰如何将政策优势变成产业优势?从去年年底开始,一场关于“创新发展 转型升级”的全民大讨论便在都江堰市各个层面展开。

  规划:借力国际知名调查机构

  与此同时,都江堰邀请国际知名的调查机构仲量联行,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等进行第三方调研评估。“都江堰要求很高。”仲量联行华西区董事总经理吴允燊说,“要我们站在全球视野观察都江堰。”

  为此,仲量联行方面除了历时2个多月做好对都江堰本身的调研外,还广泛调研国际上和都江堰一样靠近大都市的旅游城市,并对比国内杭州、厦门、青岛、丽江等城市,研究省内峨眉山、九寨沟、稻城亚丁等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等。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都江堰市提出目标:力争成为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过程中的“旅游总枢纽、都市后花园、开放新窗口”。

  该市将分三步完成由单一旅游目的地向国际旅游城市的蜕变:第一步,先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兼具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功能的川西旅游集散地。第二步,再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建成独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四川旅游中心。第三步,继续用5年时间,建成国际旅游城市。

  路径:改变依靠单一的门票经济模式

  旅游业作为都江堰经济发展支柱之一,面临旅游产品单一,四季人流不均,市场辐射范围小,游客停留时间短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都江堰提出以生产要素布局为基础,分三个层次推进国际旅游城市打造,即青城沿山旅游区、都江堰主城区、平坝都市农业区。

  据悉,都江堰将在“大青城沿山旅游区”设立旅游改革试验区,打破现有地域限制,通过调整管辖区划,实现区域运营管理一体化和资源要素配置一体化,解决目前景区“碎片化”的问题;通过引进旅游配套企业、项目,改变依靠单一的门票经济模式,真正实现旅游产业化,变观光游为休闲度假游。“比如依托青城山道教文化,衍生出养生产业链,让文化变成项目,项目变成市场主体,市场变成产业。”都江堰市副市长屈军介绍。

  目前,都江堰市规划局局长陈捷正反复修改细化“滨江新区”面向全球规划招标工作方案。在沿山脚下外江金马河上,都江堰准备拦河造景,并以此为基础,方圆4平方公里规划旅游城市新区,缓解目前城市形态与旅游配套极不相称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