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如何在新时代转型 共谋融合发展

25.12.2014  17:59

  曹轲

  李杲

  蓝海

  王自合

  伍洪涛

  华西都市报是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引领风潮长达20年之久。“都市报从不缺乏创新基因!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都市报应该如何在新时代转型?走过20年的岁月,都市报的明天将有什么机遇与挑战?

  正如多家媒体总裁、总编辑所说,在都市报发展至今的第20个年头,推进媒介融合已经是势在必行。作为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这条路上,肯定会面临诸多挑战,在下一个10年、20年,都市报还能保持这种新锐,保持对未来发展战略比较前沿的思考,那么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南都报系总裁   曹轲

  新媒体产品从做新闻变成做服务

  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都报系总裁曹轲看来,都市报正面临转型关口,但未来仍然看好,期待本次研讨会成为中国都市报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在中国都市报20年暨媒体融合发展研讨会上,电商与大数据时代的媒介融合,是一项重要议题。“电商的涵义就是用互联网手段进行营销和交易,媒体应该是电商价值链条上的重要环节。”曹轲说,2014年华西都市报与阿里巴巴进行的电商合作,帮助阿里巴巴在四川选定、对接10个电商基地,这就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新探索。

  他说,以前整个南都主要生产的一个核心产品就是南方都市报,而未来曹轲则希望南都整个的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够适合于移动互联网的生产需求。网络承担的功能要超越现在的都市报,形成一个更高层面、更丰富的全媒体产品形态。 钱江晚报总编辑   李杲

  新媒体融合都市报迎来机遇

  钱江晚报总编辑李杲阔别成都十余年后,再次来到这里,他直言羡慕这里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如同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李杲认为媒体融合的发展一样驶入了快车轨道。他点评2014年是中国都市报在新媒体融合上的试水之年,都市报媒体摸爬滚打的大胆尝试,做出过许多值得肯定的创新。

  李杲认为,新媒体融合以后,既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媒体,也不是目前意义上的新媒体,而是一个全新模式新型媒体。李杲说,这个新型媒体,首先是包含多种媒介,纸质媒介、PC端、移动端、可视化、微信微博等立体的传播方式,其次是以品牌为纽带的融合。

  李杲直言,大数据时代正是考验都市报定力和自信的时候,同时也是都市报运用新的传播媒体和方式,扩大影响力,提升话语权的机遇。 大河报社社长   王自合

  传播介质互融互粉为受众提供个性化需求

  2005年来成都后,这次是大河报社社长王自合第二次来成都。从双流机场到宾馆的路上,王自合对这个西部城市充满了好奇。

  王自合打算在研讨会上以大河报发展为例,分享媒体融合的大河经验。“在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互融互粉’的发展理念,即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从用户角度出发,打通内外机制壁垒,共享资源。”王自合说,在互融方面,我们打通了报社内部的传播介质、体制机制;在互粉方面,我们构建了自媒体平台,与用户平等对话,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实现了与读者、用户及客户的共荣共赢。王自合说,在受众定位上,应该充分考虑既有受众群体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向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充分满足受众需求,进而增加用户黏度。 齐鲁晚报总编辑、总经理   蓝海

  重回读者时代靠服务赢得读者

  在报业市场摸爬滚打了20多年,齐鲁传媒集团副总编辑、齐鲁晚报总编辑、总经理蓝海对报业沉浮有自己独特的体会。蓝海说,现在业内人士提的报网融合发展,指的更多是报业转型的一种渠道与方法。他认为“报业最重要的是是重回用户时代,重回读者时代。”至于最时下蓬勃发展的电商,他认为也可以为报纸所用,用它给读者服务,创造更多价值。

  在蓝海看来,报纸最核心的资源在于读者。而这么多年来,报纸对读者了解得太少。因此,这里也潜藏着一个巨大的空间,报纸要更多地去了解读者的需求,了解读者的喜好,才能更贴近读者,为读者服好务,增强报纸与读者之间的粘度。蓝海相信,未来,报纸结合自身特点革新图存,开拓创新,肯定能重建一种模式,让读者舍不得离开它。 潇湘晨报总编辑   伍洪涛

  传统纸媒需要重构生产流程

  第一次以成都为目的地的潇湘晨报总编辑伍洪涛,用了“从容”两个字来形容与他想象中不一样的成都,“成都的建筑很有节奏感,没有那么的高楼林立,给人比较宜居和舒适的感觉。

  潇湘晨报与华西都市报很有渊源,因此对于创刊20周年的华西都市报,伍洪涛除了祝贺,更有感谢。“感谢华西都市报在潇湘晨报创立时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人才。”他认为,华西都市报的创立开启了一个时代,也标志着一个时代,更创造了一个时代。“华西都市报毋庸置疑地在中国媒体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次研讨会,非常渴望能和来自各地的媒体掌门人一起,探讨在新历史背景下未来媒体的新形态。

  伍洪涛说,目前很多的纸媒在尝试媒体融合,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盈利模式,需要重构生产流程。“真正的新媒体产品应该从盈利模式反推传播模式。 南国都市报总编辑   尚林

  都市报开创报业经济如今进入新的阶段

  “成都,没有想象中冷。”从海南到成都,2小时的飞行时间,南国都市报总编辑尚林一出机场就感慨。

  上一次到成都已是 3 年前。从机场到市区,12公里的路程,给尚总留下了干净、整洁的印象。“成都,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好的。”尚总说,这里就是一个魅力洼地,吸引汇聚着人、物,带动经济上行,层次提高,向前发展;这里作为中西部龙头,一直是中国经济的热点。而最特别的是:这里既生活舒适,又能干成事业。

  尚林说,20年来,都市报作为报业主流,开创了报业经济。当下,报业进入新的阶段,适应着新常态。受互联网影响,报业变革——传播方式、盈利模式、组织架构都随之发生着变化。新媒体、融合是当下报业正探索的发展之路,虽然已经探索了数年,但仍处于转型的初始阶段。包括欧美报业,都没有一个非常成型的模式。 春城晚报总编辑   杜少凌

  要有自信和勇气让子弹飞一会儿

  自古川滇是一家。作为成都的近邻,来自昆明的春城晚报总编辑杜少凌对四川、对成都都感到很亲切。“我们两个地方是山水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情感相睦。

  身为一家都市报的总编辑,他认为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目前需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是要解决持续造血问题。二是要认清融合的主体是谁。三是要选择合适的融合对象。”对于成熟媒体而言,需要“以我为主”地去对待媒体融合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血要热,脑子要冷,战略要坚决,战术要考究。要有让子弹飞一会的自信和勇气。”这是他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

  作为新媒体的使用者,他对新媒体带来的压力并不感到恐惧。“新媒体一直在自我吞噬,同样随着技术的革新,他们也在变成传统媒体。融合不应当是亦步亦趋,而应当着力共同打造出更新更好的平台产品。 新疆都市报社社长   石锋

  通过论坛探寻融合发展新路径

  在新疆都市报社社长石锋的眼中,全媒融合的概念是一个具有分歧的概念。“有的是指在内容层面的融合,有的是指在不同平台的融合,有的则完全以产品为核心,把所有的手段综合在一起的融合。

  融合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新疆都市报也在进行着很多尝试。“我们有网站、微博,微博有上百万的粉丝,然后还有APP等移动客户端,当然接下来的发展重点在微信。”参加此次论坛,石锋也想一解心底的疑惑。“在数字转型、新媒体发展方面,大家都很迷茫。希望通过论坛找到头绪,找到好的发展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彭兰

  华西“i战略”超越传统框架

  彭兰教授兼有计算机与新闻学专业双重背景,是我国最早从事网络传播教学和科研的学者之一。

  对于华西都市报这20年的发展,彭兰说,业界和市场给它的评价是:新锐。在她看来,从10多年来的观察来看,学界、业界对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存在着困惑和迷茫,但同时也欣喜地看到包括华西都市报等在内的媒体在超越传统理念上所做出的努力和实践,令人很受鼓舞。

  彭兰说,现在来看媒介融合,就是传统媒体被改造、被新媒体化的过程。“很欣喜的是,包括华西都市报等在内的一些媒体,已经在超越过去媒体融合等于全媒体业务的扩张这个框架。”彭兰说,“我看到华西都市报提出的‘i战略’后,很受鼓舞,很多内容跟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们是观察者,你们是实践者,而且已经取得了成果。”寄语华西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20周年,持续20年引领风潮,值得祝贺。

  ——曹轲希望华西都市报探索出一条报业发展之道,继续引领都市报业,再执牛耳,再创新辉煌。

  ——尚林华西都市报一纸风行,开创了中国都市报的先河,希望以2015年1月1日为新的起点,再创新的辉煌。——王自合祝愿华西人从容地为自己的理想而生活,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祝愿华西人都有一个好的前途。

  ——蓝海下一个10年20年,华西都市报还能保持这种新锐,保持对未来发展战略比较前沿的思考,一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彭兰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想玲 陆阳阳王 丹 李媛莉潘 波 席秦岭摄影吕甲郝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