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打造“两河一湖四湿地一水乡”

29.11.2013  13:29

  生态是城市本底,河流是城市的眼睛,她不仅是一个城市的符号,也是一个城市的品味,是城市人居质量的关键,记录着一个城市的盛衰兴亡,联结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未来。

  在新的历史时期,郫县人从规划入手,以“亮水”、“净水”项目为重点,充分利用水资源禀赋打造水生态空间,使水资源既能实现开发利用的效益,又能达到节约保护的效果。保障水安全,保护水资源,做活水文化,水润千家万户,情融社会民生,成为建设成都西门口生态卫星城的重头戏。

  “规划图”正在变成“施工图”。随着清淤疏浚、污水截流、生态护岸、环河林带建设等工程有序顺利推进,郫县水域环境将得到大幅改观,一条条河流逐渐变得水质清亮、景色诱人、人文气息浓郁,让人可见、可近、可亲……这样的变化,将在郫县城乡随处可见,呈现出越来越多流动的风景和带状的公园。

  规划先行

  为提升水生态品质提供依据和导向

  八河并流,是郫县最大的生态优势,如何把这个优势用好用活,如何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走出一条具有郫县特色的道路?

  “现代水资源开发利用,已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的水利工程措施向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质量、效率、管理等综合措施转变。”郫县水务局负责人说,摸清水资源家底,做好“亮水”示范工程,是第一步。

  郫县委托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郫县水资源综合规划》。该规划在摸清当地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节约、优化配置、积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

  与此同时,为了给郫县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郫县又邀请北京某专业机构,高起点编制《全域郫县水系综合规划》,为提升水生态品质提供依据和导向。

  该规划将力争作为郫县城市发展的上位规划,按照“体现‘四态合一’理念和区域的地方特色”的要求,统筹考虑郫县地形地貌、现有城市布局、未来城市规划、水资源等,以水生态网络、水资源管理、城市水网水景观水文化等为核心,引水入城、引水入镇,突出生态、景观、灌溉、防洪功能兼具的城市水绿网络,彰显郫县“古蜀水乡”的特色风貌,体现水清为本、景美为形、文化为魂,实现以水定城。利用雨水、中水、汛期洪水等新水源,加大蓄水能力。统筹考虑丰水期泄洪与蓄水有机结合,通过坡降度调控和基础设施提升,降低水流纵比降,梯度推进河流蓄水,创造条件打造水景观。根据每条河渠的功能、区位及水质本底,逐一规划,让每条河流成为流动的风景、带状的公园,使水优势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

  有了规划引领,郫县水生态发展路径渐渐清晰。在“净水”工程的基础上,“亮水”工程已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谈到“亮水”,郫县人有自己的理解:“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城市灵性、活力、品质的象征。亮水,就是要水质清亮,同时又要显水露水,让人可见、可近、可亲。 ”

  在“亮水”方面的具体做法是:郫县以境内八条河流为重点,全面实施清淤疏浚、污水截流、生态护岸、环河林带建设等工程,重塑河流朴实自然、水清岸绿的形象。高品质规划建设一批富有人文气息的亲水景观和滨水空间,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新地标。大力实施水源保护工程,把水源保护区建设成为生态有机农业的标志区、生态旅游的新去处。

  主线突破

  在有条件的区域

  率先打造一批水生态示范工程

  未来几年,郫县将按照“亮水”的要求,在作好《全域郫县水系综合规划》编制的基础上,以“两河一湖四湿地一水乡”为主线,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打造一批水生态示范工程。

  “两河”——

  在今年九月世界华商大会上,全球景观行业市值最大的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牵手郫县,投资2.75亿元在郫县建设园林景观项目。今年,清水河德源段2.8公里生态景观工程正在加紧推进,项目将建设符合城市特点的高端景观区,达到中国一流的景观艺术水平,打造城市名片,提升郫筒-德源新城片区城市品质。

  作为唯一穿县城而过的母亲河,沱江河也将涅槃重生。根据北控水务集团、国开行与郫县签订的三方合作协议,沱江河改造总投资将达300亿元。重塑母亲河的改造,既不是简单的城市建设,也不是单纯的生态建设,而是以沱江河沿线为中心,将城市生态、人文、历史、科技、景观、商业等各种元素有机融合,汇聚城市商业、居住、居家、休闲、运动等多种功能,可以认为是一个超大型的城市综合体,将极大改善城市的环境,提升城市价值,方便居民生产生活。

  未来的沱江河将成为一条主题鲜明、千姿百态的景观长廊,一条真正意义上自然生态的河流、一条休闲游憩的河流、一条展示郫县人文历史的河流、一条给广大市民带来财富的河流。

  “一湖”——

  三千亩波光粼粼的水面,绿树成荫,锦鳞游泳,沙鸥翔集。市民期待多时的安靖湖,将于2014年启动建设。安靖湖建成后不仅可有效促进我市中心城区水域环境改善,还能从源头为中心城区的河道输送源源不断的“生态用水”,早日实现“水清、无味、有鱼”的治水目标。

  “四湿地”——

  湿地建设,对于郫县而言,已经有了成功的样本。在新民场镇云桥村田野深处,在徐堰河和柏条河之间,有一块面积仅为56亩,通过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工程,实现了农田向湿地的重建转变,建成了集水生、水陆生和陆生生态系统为一体的湿地群落。如今,云桥湿地兼顾了灌溉和生态双重需求,以一种自然的方式保护水源地水资源,使青蛙、白鹭、萤火虫等物种得以保护和延续。

  放大云桥湿地的规模,郫县规划建设云桥千亩生态湿地:利用饮用水源保护资金,结合生态搬迁,推进土地流转,在云桥村建成省、市青少年科普环保教育实践基地。

  老府河流域湿地:结合环城生态区建设,在老府河污染治理的基础上,打造全长1900米、流域面积41万平方米的生态湿地,极大地提升犀浦、安靖片区的生态环境品质。

  全家河坝湿地公园:推动龙溪温泉项目规划落地,在安德镇安龙村打造与生态农业、川西林盘融为一体的湿地公园。

  横山村500亩湿地:引进社会资金,建成500亩湿地,并以此为依托打造3000亩高端生态农业公园。

  “一水乡”——

  结合市级特色镇建设,高水平规划实施三道堰水乡建设。小河流淌、垂柳依依……走进“西部水乡”三道堰镇,清风拂面,亭台楼阁,生态资源与古建筑相融,人们依河而居、傍花随柳。如今的三道堰镇,正大力实施引水入镇工程,全力绘制十里长河风情画卷,实现“景镇相融,产城一体,和谐幸福”的愿景。

  供水防洪

  水灾中的溢洪道要建设成湿地景观

  郫县的多数河流渠道,是上世纪70年代渠改形成的横开渠道。由于近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渠道设防标准低,加之大量地面硬化,不能满足排洪需求。2013年“7.9”洪灾,郫县除徐堰河、柏条河外其余六条河道,都承担了更重的泄洪任务,肆虐的洪水给郫县水利设施造成巨大损失。为尽快恢复重建,解决群众的灌排难题,郫县在全面基础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省、市管理部门的意见,制订了《郫县“7·9”洪灾水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2013-2015年,郫县将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实施“7·9”洪灾损毁的走马河、徐堰河、柏木河支渠、向阳支渠等堤岸修复整治工程以及全县约800公里排水管网整改维护工程,解决灌溉、堤防以及城市内涝等问题。

  “亮水”的理念,也将应用到恢复重建中,走马河流经友爱镇与安德镇交界处,洪水决堤后冲出了一条溢洪道。何不因势利导,在此修建湿地,汛期增强泄洪能力,平常增添景观效果?根据规划,长1100米、宽35米的溢洪道,将建设成湿地,大石浆砌护岸,营造花木扶疏的景观效果。

  郫县当地群众也将受益于饮用水源保护,目前成都市自来水七厂郫县入城段配套输水管线工程已经完工,郫县城区同时拥有水六厂和水七厂双水源作为供水保障。2014-2015年,郫县将完成“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县域城乡居民饮水提升保障工程等供水项目,使全县实现自来水大管网全覆盖。

  保护水生态,大做水文章。郫县将在现有良好生态田园本底基础上,进一步把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发挥够,使县域400多平方公里成为一座开敞的自然景区和生态公园,把环境怡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竞争力,成为旅游消费的好去处、居家创业的首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