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长通道”为什么受欢迎
图片来源:鑫闻工作室
图片来源:鑫闻工作室
张大鑫
两会召开后,出席会议的国务院各部委掌门人都会通过一个长约两百米的通道进入会场,记者们给这条路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部长通道”。今年两会开启后,很多人关注到了,部长们在行进的过程中或主动或在工作人员引领下来到满是话筒的发言台前,面带微笑的和记者交流。
常跑两会的记者们都知道,一开始可不是这个样子的。那时候,记者们经常蹲守在“部长通道”寻找交流的机会,有时候靠“拦”,有时候靠“请”,不知道能采访到哪位部长;而部长们遇到蜂拥而至的记者和话筒也是寸步难行。两会的组织机构显然关注到了这样的状况,也希望给记者更是给公众更多与部长们交流提问互动的时间,于是我们看到了今年的模式:有了发言台、有了话筒架、有了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组织,一切井然有序。
“部长通道”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我认为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公众很欢迎:在两会这样一个平台上,从国务院部委“掌门人”口中说出的哪怕是只言片语,都包含了很重要的信息,民众所关心的很多问题能够得到最权威的解读与解答,对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至关重要。
二是部长们很欢迎:他们能获得更多和记者和民众交流的机会,有更多答疑解惑的机会;同时这种由无序到井然的变化也让他们接受采访的时候更从容,能更全面地对很多问题进行回应。
三是记者们很欢迎:采访不再是一场“追逐战”,不用担心因为采访一个部长而错过其他部长所带来的重要信息;现场工作人员的服务也更加人性化,尽量满足现场记者们的需求,还会收集离得远的记者的问题帮忙提问。
四是工作人员很欢迎:理由很简单,有序的现场采访不仅有利于各方面的沟通,更有利于现场的协调组织。
总之一句话:良性的互动。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种从“被围堵”到“接受邀请”再到“主动接受采访”的变化?我认为可以用这两个词来回答:尊重,自信。
这种变化首先带来的就是相互尊重。记者们都知道在采访中要真诚交流才能获得真诚的回馈;部长们同样知道真诚交流,开诚布公,尊重媒体、尊重公众、尊重公共利益,才能获得与媒体、公众的共赢局面。被围追堵截,话筒恨不得伸到嘴里,一张嘴牙齿都能磕到录音笔,多个问题同时扑面而来……这种情况下,双方的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
这种变化体现了政府部门的自信。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政府部门在过去一年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很多话想和记者、民众交流;另一方面,部长们也是有备而来,不仅对自己管辖领域的政策法规信手拈来,也将社会关注的热点牢记心中。比如,卫计委李斌主任说:要感谢那个在医院里怒斥号贩子的东北女孩。自信还体现在整体状态的轻松,比如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再次主动来到发言台的时候说“大家好,我们是第二次见面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结束采访时对记者发出了参加他新闻发布会的邀请。
所以,尊重和自信给“部长通道”带来了新变化,让“部长通道”更受欢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