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每年为驻军提供全市5%至10%经适房

18.12.2014  10:07

  强军惠民的中原大手笔

  ——河南郑州依托民生工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纪事

  王家和 马 昕

  编者按

  12月12日,《中国国防报》一版头题刊发“强军惠民的中原大手笔”长篇通讯,从畅通工程助推战斗力提速、人才工程与未来战场对接、安居工程让官兵建功军营三个方面,报道郑州依托道路畅通、基础教育、住房及就业保障等10项重点民生工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在“领导声音”栏目中刊发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警备区党委第一书记吴天君“民生工程连着国防建设”的署名文章。本报今日予以转载。

  我国辽阔恢宏的大版图上,河南郑州居华夏腹地,扼九州通衢。伴随强军兴兵的铿锵步履,郑州军地在能打仗、打胜仗这场时代赶考中,依托道路畅通、基础教育、住房及就业保障等10项重点民生工程建设,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郑州市连续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6连冠、“河南省双拥模范城”8连冠。

   畅通工程助推战斗力提速

  郑州是全国公路、铁路、航空兼具的综合性交通中枢,素有战略“咽喉”之称。

  同许多大中城市“成长中的阵痛”一样,道路拥堵也日益成为郑州市的“咽喉”之忧。伴随着风起云涌的城镇化发展浪潮,昔日的郊区乡野,如今已熙熙攘攘。市场包围操场,叫卖声掩盖了喊杀声,部队机动速度时常“梗阻”,部队机动的脚步跟不上打仗铁流……

  3年前,上级不打招呼临机拉动驻军某部。短短6公里道路上塞满人流、车流、物流,官兵被堵了40分钟!堵的是路,塞的更是心——兵贵神速,时间就是战机,这样的道路交通情况,战时怎么办?官兵心急如焚!

  在随后实施的畅通工程推进会上,郑州警备区司令员尚守道语重心长地说:“昔日打仗大吃小,如今快吃慢。我们决不能为战斗力添堵!

  郑州市为改善道路通行,在全国首创开通双环线BRT,实施中心城区188条支线路网打通工程,新改建新型城镇化县域道路3408公里。在推动畅通工程中,市军地领导们没有忘记国防考量。

  为保障部队快速机动,他们提出打造“2小时交通动员圈”,近3年来,警备区联合地方相关部门将部队机动需求纳入畅通工程布局,将担负作战任务的驻军营门连接高速公路、直通铁路装载点,修建双向八车道的高等级公路,在京广、陇海铁路沿途、国际航空港区内建造6个重型装备和物资装运平台,“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沿线服务区都预留部队装备停靠、补给位置,为部队机动搭设快速通道。

  全国首个军民融合式应急投送保障基地落户郑州后,他们依托郑州市丰厚的经济、人力、科技资源,交通动员潜力数据库汇集交通运输、油料物资等数据上千组,半小时内即可通过信息网络快速配置。依托物流中心建成16个大型军民通用器材装备储运保障基地,建立23支保交护路和道路抢修专业分队应急保障。

  去年7月,济南军区成建制组织轻型机械化部队联合投送空运演练,某师92轮式步战车等主战装备,通过新郑国际机场调配的波音747-400型货机快速装载完毕后,1小时15分钟投送到山东某机场,比公路输送提高近20倍。

  前不久,参加实兵对抗演练的驻豫某部远程机动,万人千车途经郑州。时值上班高峰期,市区多条主干道车行缓慢。郑州警备区接到上级命令后,立即启动交通动员应急预案,不到半小时,900余警力和36支民兵应急分队抵达40多个路口设卡疏通分流,保障部队快速通过市区。

   人才工程与未来战场对接

  人才就是生产力!中原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郑州作为核心城市,对高科技人才的呼唤空前强烈,需求空间陡然增大。

  人才是战斗力!狂飙突起的沙场铁流中,“信息流”成为主流,驻军对人才渴求同样迫切。

  几年前,郑州市军地领导带领慰问团到某部走访慰问时,拉着两大车冰箱空调、鸡鸭鱼肉来到某部慰问官兵。 没想到,官兵们对这份“厚礼”却兴奋不起来。该部领导道出缘由,现在部队不缺餐桌上的美味,缺的是上战场的信息化人才。某防空旅政委王信民说:“信息化、数字化武器装备大量配发,某新型主战装备列装后,旅里要抽20名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干部参加操作培训,把花名册拨拉两遍,挑出来的还不到一半。

  近年来,郑州市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和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这两项“智慧工程”也是加快新型都市区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民生工程。他们发挥郑州市高校多、科技和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部队与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航空学院等6所高校签订育才协议,围绕战场急需、打仗必需、岗位素质所需等信息化知识,每半年选派一批官兵到院校轮训,重点学习数据库开发、网络工程、信号分析等信息技术知识,协调院校和9个科研院所、16家高新企业建起适合官兵训练的实验室、模拟室、软件资源库、网络数据库,打造对接未来战场的“信息化课堂”。

  军地联袂打造的“人才高地”上,各类精英才俊呈现集团化生长态势。今年10月,某新型主战装备列装某团,实弹演习中,新装备频遭“”高强度干扰,无法捕捉目标,郑州大学4名遥感、光学博士迅即奔赴阵前,利用最新抗干扰技术避开了“”方干扰,打下“开门红”。

  博士、硕士走进演兵场,如今已不再是新闻。郑州市市长马懿介绍,该市在人才强市工程中有明文规定,高新技术专家优先向部队倾斜;信息化项目优先让部队共享,科技创新成果优先服务战斗力一线。记者在警备区作战值班室看到,只要在“军民通用人才预征管理系统”输入指令,数小时内,星散全市的132名博士、硕士,2200余名通用人才即可实现“民转军”。

   安居工程让官兵建功军营

  几年前,一部电视剧《蜗居》引发收视狂潮,引发社会共鸣。郑州市的军地决策者们走访部队时,官兵对后院、后路、后代问题上的担忧,犹如《蜗居》的现实版,深深震动他们的心。

  面对这一“蜗居之困”,军地领导们也挺尴尬:尽管住房保障在驻军利益需求中最现实、最紧迫,可军队经济适用住房受多种因素制约,难以满足官兵需求;而郑州市常住人口将近1000万,土地资源稀缺,房价涨幅较大,大大超出官兵购房能力,保障房建设又“僧多粥少”,“住房难、购房贵”长期困扰驻军官兵。

  作为经济发展成果的保护者,驻军官兵最应当享受住房保障这块“大蛋糕”。郑州市房管局局长李德耀介绍,安居工程在郑州市十大民生工程中居首,近年来每年投入5万余套保障性住房,借助这一东风,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文件,明确规定驻军官兵住房全部推行社会化保障,只要符合随军条件且夫妻双方均未参加军地房改房分配的军官、文职干部、三期以上士官和军队职工、离退休干部、伤病残军人,均可向地方申请保障性住房,优先购买,并享受国家有关税费减免政策。每年按全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总量5%至10%的比例为驻军提供房源,满足他们3000套左右的安居用房需求,解除了官兵“蜗居”之忧 。

  在新疆某部服役的边防干部李可学,就是郑州市安居工程的直接受益者。这位戍边21年的“老边关”,做梦也没想不到能在寸土寸金的省会郑州买套住房。专为现役官兵新建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军安城”开盘时,他低于市场价近三分之一的价格购买了一套两居室,全家人都很兴奋,支持他继续献身国防。

  既让现役官兵“安居”,更要让他们复转后“乐业”。郑州是军转安置大市,每年接收军队转业干部1300余人,仅团职就达100多人,占河南省近一半。郑州市在实施“就业工程”中把军转干部安置作为引进人才、补充干部的重要途径,纳入全市干部培养使用的大盘子。郑州警备区政委刘贵新介绍,该市探索创新出“功绩制量化积分”军转干部安置考核模式,按照军转干部在部队任职长短、军龄早晚、立功等级等要素,量化打分、站队排序,自主选择去向,两年来将118名正团职军队转业干部全部安排到副县(处)实职领导岗位,在军内外产生良好反响。

  军转干部是人才,退伍士兵同样是财富。为破解退伍士兵工作安置难、发展空间窄问题,该市及时调整基层政权建设用人思路,从退伍军人骨干中大规模组织“退伍兵当村官、进社区”活动,3年来选拔472名优秀转业退伍军人和民兵骨干进入乡镇(街道)和村支(社区)两委领导班子,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先后有52%受到表彰。

  郑州市在依托民生工程解决部队打仗需求的探索实践中,凸显出良好的政治、社会和军事效益,取得多重良好效应。前不久,警备区政治部对150名郑州籍官兵问卷调查显示,他们普遍认为此举激励了军人、稳固了军心,温暖了军属。

  (原载《中国国防报》2014年12月12日一版)

编辑:SN064

文章关键词: 郑州经适房 我要反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