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袁隆平”郑家奎:力争退休前育成100个品种

08.07.2014  09:47

开栏语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是关键。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四川对外开放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高级知识分子、高级技术专家和具有高超创新能力的企业家投身并扎根四川这片热土。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说着不同的语言,在各自的领域创业、立业,用专注的态度和专业的精神不断攀上新高度。今日起本报推出《“三高”人才的创新故事》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人物名片

郑家奎,1961年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首批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从事水稻重要基因资源的发掘、杂交稻骨干亲本的培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863计划、支撑计划、跨越计划等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

□四川日报记者 张岚

今年53岁,与水稻打交道31年的郑家奎,身兼农业部西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等多职于一身,更被业内人士称为“蜀中袁隆平”。

前一天才在北京参加完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审,第二天又要邀请中科院院士到所里讲课。6月24日,郑家奎在忙碌的日程间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17年攻坚,破解杂交水稻难题

水稻不育系遗传背景狭窄,一直是制约我国杂交水稻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难题。郑家奎同他的团队,从1983年开始,经过17年的攻关,创制出粳稻雄性不育新质源——K型不育胞质。“就像不能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一样,水稻细胞质单一,容易在发生病虫害时,整体遭受毁灭性打击。”郑家奎介绍,该成果首创“粳质籼核”杂交稻,开辟了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突破了粳稻不育性胞质的生产应用关,成为国内第三种大面积应用于水稻作物生产的不同亚种来源的新胞质。

与之前相比,新胞质有效提高了水稻产量及产量组分,增加了长宽比,提高了柱头外露率,促进了杂交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杂交稻的繁殖制种产量的提升。该成果在2001年左右即在全国累计推广3000万亩,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达到17亿多元。

为了新品种选育,一年大半时间在全国各地的稻田里跑。”2000年,郑家奎付出多年心血开展的科研项目——“水稻雄性不育K型新质源的创制、研究与应用”圆满完成,获得200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同年国家无一等奖)。由于这一成果,他还获得第三届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

做农业科研不能成为“匠人

从22岁开始做水稻育种,郑家奎已坚持31年。在他总结的“科研心得”中,首先是“要有一个科学的思路,紧跟时代背景和需求的变化,不能成为‘匠人’”。

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郑家奎最新的研究课题是如何通过品种改良,以克服我省传统水稻品种落粒性和倒扶性强,不利于机械播种收割的问题。

而之前,鉴于地球平均气温升高,极端高温出现频率增加,水稻生产上的杂交稻组合常因高温造成严重减产的情况,郑家奎率先在国内开展“耐热恢复系的选育”研究课题,育成了耐高温能力强的杂交稻组合;针对耕地面积减少等情况,郑家奎主持育成了多个高质高产的超级稻品种,其中不少品种创造了地区单产最高纪录。

截至目前,郑家奎和他的团队已经选育杂交稻新组合70余个,成果应用于南方稻区10余省市区,产生经济效益超过40亿元。他的最新目标是,在退休前再接再厉,和团队一起合作,使育种数量达到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