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路:建议重建抗战雕塑
铺开一叠抗战文献,郑光路立即兴奋起来,捧在手上,滔滔不绝地讲开了。9月1日下午,成都文史作家郑光路给记者展示了他最新收集的资料,《川军滕县血战前后》、《川军战绩史料存要》、《川军在前线》,都是1937到1945年前后的出版物,其中还有一本成都实验小学的《抗敌歌谣》。
记者:8年抗战中,四川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段历史如何估量?
郑光路:四川在抗战中的价值可用“两个三分之一,两个五分之一”来总结:提供了全国粮食供应、财税捐输的两个三分之一;350万参战官兵、64万伤亡人数,都占了全国的五分之一。四川人民同全国同胞一起,以血肉之躯筑成了抗战的长城。
2005年,我出版《川人大抗战》之后,又开始了更深入调查、研究、整理。随着调查的深入,使命感越来越强烈,亲身参与抗战的人现存留于世的越来越少,收集史料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很多历史的细节要尽快抢救。这本书去年修订再版为《四川大抗战:被遗忘的抗战史》,许多章节重写,增补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在副标题上强化了“遗忘”这个词。川人抗战的历史细节还需要更多的收集、整理,以告慰先烈,鼓舞后辈。
记者:许多历史细节被大家忽略了?
郑光路:历史是由细节故事组成的,不能只是激情和口号。比如,这本《抗敌歌谣》,收集了孩子们传唱的童谣,是当年成都实验小学编辑的,充分印证了什么是全民抗战。当然,在前线的川军更令人震撼。比如我书中记录的:日军破城后,官兵们“不愿受暴敌残杀,均以手榴弹自炸而死”,“临难不苟,杀身成仁”与山河共存亡的矢志。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抗战中和抗战结束后,成都的街头曾立起7座雕塑,都是为纪念抗战牺牲的川军爱国将士而立,而现在只剩下今天在成都人民公园外侧的无名英雄铜像。这些雕塑既是对川军最好的纪念,又能体现当年成都雕塑和城市文化建设的软实力,我建议成都可以选择重建一些当年的雕塑,让后辈对历史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为城市文化添注文化内涵。
原标题: 郑光路:建议重建抗战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