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邻水故事——3个村庄打造广安脱贫攻坚的邻水样本

26.06.2016  22:51

    “邻水要当广安市脱贫攻坚的示范县。”2015年底,邻水县委一班人立下“军令状”。

    邻水是全省移民大县,也是全省脱贫攻坚四大片区之一,面临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的共性问题,还有个性问题:分散边远、底薄多灾、脱贫返贫现象突出,全县有152个贫困村6.49万农村贫困人口、1.43万城市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9.5%,三山两槽的地形地貌是贫困的根源之一,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二环山区、水淹区、旱山区、地质灾害沉陷区“四大区域”。

    2015年,邻水整合筹集各类资金5.6亿元,落实帮扶项目6000余个,帮助14760人脱贫,2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接下来面对难啃的脱贫“硬骨头”,邻水如何做好示范?从邻水3个村庄的脱贫故事里或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花房村——精准脱贫常委先行

    明月山,越往深处路越窄越险,邻水县石滓镇花房村就坐落在这座大山里。

    4月,万物生发的时节,村里一边改土,一边种植中药材。这,是全村脱贫致富的希望。“脚下这片荒山,石头多,改土难度大。村里又没钱,这是个大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周泽民说,“这个问题,我给书记说了,他来帮我们想办法。

    周泽民说的书记,是联系该村的邻水县委书记赵璞。直接和县委书记“对话”,对周泽民这个村干部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难事。

    今年2月22日,邻水召开十二届县委第83次常委会,明确提出“精准脱贫常委先行”,邻水12个县委常委,每一个都成为脱贫攻坚的领头人。

    在赵璞看来,肩负全县发展重任的县委常委,只有在脱贫攻坚的熔炉里经过千锤百炼,才能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领头人。

    如何不让“常委先行”只成为一句口号?邻水县委明确要求,县委常委定期研究脱贫工作、开展驻村帮扶、汇报脱贫进展、展示脱贫成果、报告履职情况。

    3月15日,邻水县委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常委们各自汇报了脱贫工作开展情况,并逐一接受点评。“这其实是12个常委的竞赛。”邻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志军说,“要是哪个常委负责的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效果不好,被比了下去,丢的不是个人面子,损伤的是县委的形象,绝对让人睡不着觉。

    以问题清单找短板、以任务清单抓落实、以工具清单保推动、以责任清单强督查,夜晚下乡调研,半个月去对口联系乡镇3次,亲自带队洽谈达成旅游开发协议……邻水县12个常委带队深入联系贫困村、贫困户,逐一查找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形成台账。邻水县委副书记、县长黄永鸿坦言,“只有深入分析,找出症结、找准根源、厘清短板,才能有的放矢。

    目前,除县委常委外,邻水县还有3500余名党员干部建立了自身的脱贫攻坚工作“四张清单”。这些清单公之于众,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纪委、组织部、督查办等部门皆有备案。

    中城寨村——渝邻合作巧借外力

    中城寨村是一个贫困村,地处川渝交界处,距离重庆垫江县澄溪镇旅游景点华夏牡丹园仅1.6公里,全村有贫困户32户、贫困人口118人,占全村人口的六分之一。

    眼下,正值牡丹进入盛花期,开园一个多月,该景区已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坐拥明月山良好旅游资源的中城寨村却车马稀少。村子也曾试着吸引部分游客,然而效果并不好。“路不好,虽隔得不远,游客也不愿来。”邻水县石滓镇党委书记刘宇说。

    要想富,先修路。整合县级财政项目资金,吸纳村上大户投资,村民出劳出力,该村修建了10公里通村水泥路,同时还新修了12公里便民入户路,实现组组通、户户通水泥路。连接邻水和重庆垫江的邻垫快速通道正在建设中,其中有14公里路段经过中城寨村,预计近期可通车。

    路通了,激活了中城寨村的产业基因,脱贫摘帽驶入快车道。

    看中种养业“短平快”的增收扶贫效果,当地优先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去年3月,村里组建专业合作社,流转撂荒土地50公顷,栽种黄花梨、脆皮李、猕猴桃等十几个品种果蔬,村里还以“养殖大户+农户”模式,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传统牛羊养殖。

    有特色农业产业作支撑,邻近垫江产业园,坐拥明月山自然风光、适宜康养避暑的气候条件,以及古代驿道、明清古寨等一批人文遗址等,中城寨村制定了生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目前,一个综合了生态休闲农业和自然人文旅游的中城寨景区正在加紧施工,计划今年国庆期间对外开放,连村子里的贫困户都开始动了心思,想找人合伙开农家乐。

    赵璞说,邻水是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处于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最前沿,如何充分发挥和转化比较优势,探寻一条适合自身的扶贫开发现实路径,着力点在于进一步做深做实重庆文章,壮大并让广大群众分享经济总量“蛋糕”,进而实现脱贫奔康。目前,邻水和重庆在畅通交通网络、育强壮大产业、构建良好生态环境、打造开放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

    六合寨村——改革创新激发内力

    6月末,已入夏,华蓥山深处的广安市邻水县观音桥镇六合寨村将一片荒山打造出桃花沟的项目推进正如火如荼。

    六合寨村位于华蓥山山麓,两山夹一沟的地形,是制约经济发展一大因素,青壮年的集体外出,六合寨村土地大面积撂荒,近800亩耕地长满杂草。

    2年前,六合寨村“两山一沟”的其中一座山头,通过土地流转,栽种了成片的桃树,花开和果熟的季节,大批游客闻名而来,承包山地的业主赚得盆满钵满。

    今年年初,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六合寨村村支书李政在会上提出了“土地银行”这一概念,提议村民将土地“存入”村集体,由镇政府兜底,对土地进行平整,每年按130元一亩的价格付给村民租金,如土地承包给业主的价格高于130元一亩,多余部分则由村民、村集体按2:8的比例分红,并适当向贫困群众倾斜。“这种土地流转的方式,不仅提高了老百姓的实际收入,也盘活了农村土地,让有劳动能力的老百姓除了务农以外,找到另一条致富道路。”观音桥镇党委书记熊志勇说,六合寨村在建立“土地银行”这种流转模式以后,会精心规划,将六合寨村的两山夹一沟,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桃花沟”,彻底改变当地村民贫穷的现状。

    53岁的胡宏文,是六合寨村三组人,在那次村民代表大会后,他将自家4亩地全部存入了“土地银行”。“土地租金每年有500多元,在里面打工每天有80元。”在胡宏文看来,仅靠他一个人,不可能将4亩地种出来,土地交给集体后,他能获得租金和工资,脱贫有了坚实的基础。

    邻水县创新试点“土地银行”流转机制,积极探索农村撂荒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在城北、柑子、观音桥三镇18个贫困村试点建立农村“土地银行”,按照土地承包权不变,探索“撂荒地由集体统管、流转给业主或入股专业合作社,农户获得租金收益或参与产业发展分红”的模式,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获得了更多收益。2015年,全县新消除村集体经济空壳村31个,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人均增收200余元。(大川 曾涛 王林)

责任编辑:汪昕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