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邻水县水土保持与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的关系

02.08.2015  03:22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远景目标。生态文明就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邻水县水土保持工作切入这一点,更加注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生态良好、乡村文明”的发展道路,保证世代的永远持续发展。
    建设秀美邻水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立足科学发展,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对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加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邻水关键在农村,实现途径是新农村建设,在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工作要向服务新农村建设转变;坚持对农民利益为本,继续发挥水土保持推动产业发展的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切实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含量;完善政策机制,进一步搞活水土保持工作;拓宽水土保持工作领域,加大水土保持服务力度;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为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生态资源的合理保护、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有力保障,构建了秀美的生态屏障。
    一、创新工作思路,参与规划设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新农村
    注重水土保持工程规划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农村保持整体长足发展的有力保障。水务部门要坚持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新思路,不断完善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能源草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实施、各具特色、有利示范的原则,做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衔接和融洽,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态进行统筹安排,一方面把水土保持生态的理念、要求和做法融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对水土资源保护、点源及面源污染控制、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进行统筹考虑,对水系、道路、农田、村庄、绿化、美化、景观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和整治,另一方面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注意把新农村建设中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吸收到水土保持生态规划建设中,不断丰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内涵,做到水土保持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有机结合,坚持山上与庭园统筹、治山与治村兼顾、绿化与美化并举,探索了以高速公路为线、以村落为点、以山坡为面的综合治理技术路线,形成了“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山头成规模”的绿化美化格局,把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建设的水土保持工程示范点建成具有邻水山水风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建设的亮点。对各个水土保持示范点派驻水土保持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水土保持工程规划工作,在自然村的水土保持工程规划设计中都体现了和谐自然的理念,因地制宜地打造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实现田园、山水、民居、道路、绿化的和谐统一,充分发挥出独特小生态系统功能,在水土保持工程规划建设中注重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塑造成村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景线。
    观音河流域倒朝门新系脐橙园在青山绿水环抱中映印出一派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是体现邻水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典范项目。该项目立足长远,谋划未来,根据“治理一条流域,开发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原则,按照“一村一品、一村多业,因地制宜,扬优成势”的要求,帮助村落订好水土保持产业发展规划,建立起“绿色银行”。在培植水土保持产业上,重点以新系脐橙等为主,发展壮大新系脐橙等市场前景好,见效快的水土保持产业。大力提倡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搞“山腰种果、果园养鸡、池塘养鸭”的立体生态农业开发,使生态文化成为时尚,深入人心。
    二、创造工作平台,搞好治理开发,培植高效生态经济新产业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在邻水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方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保护和合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效益,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农村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提供有力保障,这就要求必须做好治理与开发这2篇文章,必须坚持治理开发与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与新系脐橙产业为主的“兴果富民”工程相结合,通过实施“治理一条小流域,扶持一批开发大户,创办一块精品示范基础,培植一个特色产业,致富一方村民百姓”的水土保持“五个一工程”,不断提高治理开发的效益和水平,使之成为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的载体和抓手。为此,遵循“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选择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密集,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充分利用邻水的水土光热资源,调整农业产生结构,构建“一条流域、一个品牌”的小流域经济格局,从小流域治理开发催生出富民惠民的水土保持大产业。
    目前,全县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发的小流域内,按照“一片园、一口塘、一个池”的模式进行连片治理、规模开发,发展经济果木林,示范和带动了当地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高效生态新产业的发展。
    三、创优工作环境,强化监督执法,巩固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果
    为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水土保持工作新形势,邻水水务部门积极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拓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工作领域,筑牢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屏障,一方面严格监管矿山开采、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城市新区等大规模开发建设项目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行为,防止人为水土流失对城市、农村、农业、农民、生态的侵害。健全水土保持方案编报评审、监督监测、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和技术评估的水土保持执法工作机制,做到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前必须有水土保持方案,在建设中必须有水土保持措施,在建后必须有绿化、美化和生态恢复工程。另一方面把新农村的村镇建设和产业开发纳入监管体系,主动提供水土保持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编报等技术服务,及时查处新农村建设中的水土保持违法行为,规范有序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到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机制与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有机结合,不断巩固和发展好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在果业开发中,严格落实水土保持配套设施,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政策措施,开发新建工程项目必须编报水土保持报告表,经水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动工开发;禁止毁林开发、禁止25度以上陡坡地开发、禁止挖土机上山作业;实施山顶乔灌草戴帽,山腰环山等高梯田及坎下水平沟,山脚塘坝拦沙蓄水、坡面及田埂种草固土、周围及进场公路水土保持林防护等五项措施。
    四、创立工作机制,注重宣传教育,培育生态文明理念新农民
    新农村建设激发了广大农民改善居住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唤醒了农民长期以来迫切希望改变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愿望。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水务部门要因势利导,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水土保持示范点为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充分利用书写标语、召开会议、接受咨询、电视等媒介向农民宣传水土保持生态理念,增加农民“珍惜水土、爱护家园”的水土保持意识。以水土保持示范基地为载体,对农民进行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授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措施建设等知识,为农民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服务。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创建水土流失警示教育基地,建立生态教育长效机制,强化农民生态建设的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通过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把农民培育成为具有水土保持生态理念、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和精神素养的新型农民。
    邻水县水务部门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水土流失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现实破坏和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后生态环境的良性改善,使受教育者深深认识到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自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理念。同时,坚持项目区举办水土保持与果业开发实用技术培训班,现场讲解水土保持实用技术知识,阐明水土保持与经济果业开发相互关系,教育农民从生态角度搞好农业综合开发,赠送水土保持科技资料,帮扶农民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不断提升农民的经营组织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
    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贴近城市、贴近农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基础性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水土保持生态的支撑做基础,只有健全完善基层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加强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水土保持设施的运行效率,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水土保持生态支撑。


发布者: 信息中心 李  
全国首家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在成都挂牌成立 并面向全国发布课题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都重点抓好公园水利厅
我省结束防汛应急响应
    根据金沙江堰塞湖险情变化,水利厅
金沙江干流发生山体滑坡壅塞河道(续报八)
    14日10时,堰塞湖水位较最高值下降超30米,坝前水深约25米,蓄水量约0.水利厅
金沙江干流发生山体滑坡壅塞河道(续报七)
    截至13日19时,堰塞湖水位(波罗站)2916.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