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在世弟弟回忆邱少云:他说会带着光荣花回来
中国青年网重庆4月23日电(记者卢冠琼 张炎良)“那一天,他托人回来说想吃家里的菜,我赶紧给他做了两个送过去,没想到,他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回忆起最后一次见到二哥邱少云的情景,满头银发的邱少华,突然陷入沉默。85岁高龄的他,是抗美援朝烈士邱少云唯一还在世的亲兄弟。
低头沉思了一会儿,邱少华向记者感叹,“爹娘走得早,我们兄弟几人四处给人干活糊口,能记得的事情太少,二哥26岁就走了。”整了整衣角,坐在沙发上的邱少华老人显得有些落寞。
在藕塘湾诀别
邱少华是家中年纪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三个哥哥,邱少云排行老二。父母先后去世,邱少云四兄弟孤苦伶仃。“家里的叔叔伯伯帮我们兄弟几个在外头找活干”,邱少华说,大哥邱东云被地主拉去放牛,后来,三哥邱少全为生计也去为地主做长工,很少回家。
1945年,少年邱少华跟着二哥邱少云一起包了一块耕地种稻谷。由于长期挨饿,那时的他瘦骨如柴,个头只跟锄头一般高,大部分农活便都落在了二哥邱少云肩上。“二哥对我很照顾,重活累活都是他做。而且,他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多给我一些吃的。”邱少华说,兄弟俩种地种了一年多,由于收成不好就没有再种,于是以挖野菜、做长工为生。
“二哥为了糊口,干过很多活,泥瓦匠、木匠、地主的餐馆跑堂……住的地方经常变换,我们兄弟东一个、西一个,没得法子。”邱少华顿了顿,“后来二哥被抓了壮丁。”他告诉记者,“当时的铜梁,有很多穿军装的人,像一个大兵营。”
得知二哥被国民党抓走后,邱少华慌了神。即将被迫离开故乡铜梁的邱少云托人回家告诉弟弟,想吃家里的菜。邱少华赶忙做了两个菜送去藕塘湾给二哥,“人太多,我在人群中找到他”,邱少华没想到,那次见面,竟成了永别。
1949年,四川解放。解放军从壮丁营中救出了邱少云。同年12月25日,满怀感激之情的邱少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3月25日,作为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邱少云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10月,邱少云英勇牺牲在朝鲜战场。
“有一天,邻居去赶集,在黑板上看到了二哥牺牲的消息。”邱少华老人回忆,当时他正在田间插秧,“你家邱少云牺牲在朝鲜战场了”,这句话像刀子一样插在邱少华的心头。
“还是在藕塘湾那块空地上,政府组织给二哥开了追悼会。”邱少华老人眼神黯然。
唯一一封家书
奔赴朝鲜的前一天,邱少云给家里寄了封信。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封唯一的家书,是邱少云在一位战友的帮助下写的,“加入解放军之前,他不识字”。邱少云在信中告诉家人,“前些日子,我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明天就要到朝鲜去打美国佬了。”
离家之后,这封信让家人第一次知道了邱少云还活着的消息。邱少华说:“被国民党抓走后,不知道二哥是不是还活着,后来收到信,才知道他要去朝鲜。”
“我在朝鲜多打美国佬,你们在家里要把分的地种好,多打些公粮,支援抗美援朝战争。”邱少云在信中说,“我决心杀敌立功,戴着光荣花回来看你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而今,这封信陈列在重庆铜梁邱少云烈士纪念馆。
“心在滴血,为你自豪”
“记者问你,有没有啥子想对二叔说的?”邱少云大哥之子邱光兵将记者的问题翻译成方言给邱少华听。老人迟疑了一会儿,在嘴里喃喃自语,“我想对他说啥子?我想说,知道你在战场上被火烧死了,我的心头能舀起五碗血啊!”邱光兵向记者翻译道,“舀起五碗血,这是我们的方言,我四叔的意思是,他的心在滴血。”说完这句话,他的眼眶泛起了泪花。
邱少云牺牲后,为缅怀他的英雄事迹,邱少云的故乡更名为少云乡。“为他自豪,但是这份荣誉是用生命鲜血换来的。”想到网络上有人竟用二哥的牺牲开玩笑,邱少华老人情绪变得激动,“说这种话的人,可恶啊!”
邱少云走的时候年仅26岁,“二叔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是精神财富。”邱光兵对记者说,二叔邱少云生前连张自己的照片都没留下,“后来的图片和雕塑,都是参照三叔、四叔的样子设计的。”作为铜梁区的一名基层公务员,邱光兵说,“凭自己的水平把工作干好,不能给二叔丢脸。”他向记者介绍,二叔邱少云的事迹也影响着后辈们,“三叔的儿子邱光忠参军,后来在越南战场立下了二等功。”
邱少华曾在政府的帮助下三次赴朝纪念二哥邱少云。1982年夏天,朝鲜访问团乘船来到英雄故乡重庆铜梁看望邱少云家人,参观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并受金日成委托,为家人带来了雨衣、人参酒等礼物。
“父母这一辈,现在只剩下我妈妈(邱少云大嫂)和四叔。”邱光兵告诉记者,每年清明节,母亲都会在室外摆上一桌子祭品,给二叔上香。邱光兵说,之所以在屋外祭拜,是因为老家的习俗,“二叔不是在故乡离世的,他牺牲在了外头。”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