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的网络“小伙伴”
还记得第一次上网吗?互联网20年如何改变了你的生活?
成长篇——岁月循迹:网事并不如烟(1994-1998)
20年前的1994年的4月20日,一条带宽64K的国际专线让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宽带时代的起始点——中国宽带的前世窄带时代从此开启。在那个时代的记忆中:坐在笨重的台式电脑前,通过163拨号上网,不到100K的带宽,蜗牛爬坡般的网速,割肉似的网费,受局限的网上活动,网民上网只能看BBS、进入聊天室聊天、在本地信息港查看信息,联网信息非常匮乏。但那个时代留给我们更多的是难忘的记忆,一个小小鼠标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秘惊喜的世界。
斗转星移20年后,宽带全方位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不可或缺。还记得你第一次在哪里上网吗?互联网如何改变了你的生活?还记得那些年陪伴我们的网络“小伙伴”们吗?
“网络意味着能节约更多的钱”
“中国互联网的开通,对我来说,意味着能节约更多的钱。”长期从事海外贸易工作的曾长志告诉记者,每一个曾在上世纪90年代体验过国外常驻生涯的人都知道个中艰苦——将复杂的意义浓缩成尽可能简短数字、字母符号的“电传”,是外销人员必备的基本功,久居海外,和国内家人联系,书信往来动辄几个月,电话则因价格高昂,每年被控制到以分钟计。中国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让这种因空间距离而产生的隔绝、孤独和不便一去不返。而如今在海外常驻不仅可方便地和国内亲友通电邮,在线视频聊天,甚至可召开网络会议和每日交还财务报表。
“我们都叫它‘电子报’”
互联网进入中国之初,人们对它的了解是朦胧的,没有任何人把它视为“媒体”。一位资深老报人孟老师告诉记者,即使是1995年最先上网的一批报刊,如当年国内第一份上网的中文刊物《神州学人》、国内第一家上网的日报——中国贸易报等,都称自己是“电子版”、“电子报”,当时充其量认识到原来的纸媒形态借助互联网发生了改变,但尚未把互联网视为独立的新兴媒体。
而现在,随着互联网发展,其自身具有的新闻信息超强的传播力开始显现,于是国内外学界、媒体界开始有人将互联网比作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的第五种大众传媒,随后又将报纸、杂志合为一类,将互联网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传统大众传媒之后的第四媒体。
“第一次网聊,就像第一次恋爱!”
20年过去了,还记得你第一次上网的经历吗?很多网友是在学校的机房开启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也有很多网友是在网吧中体验了第一次触网,第一次网游,第一次和陌生人网聊……一排排笨重的显示屏后,一定有你很多关于青春的记忆。
网友美貌肥仔告诉记者,20年前自己还在上高中,那时候,电脑还叫做“微机”,进“机房”还要穿鞋套,上电脑课都要进玻璃房,感觉很牛逼的样子,“第一次跟陌生人网聊,就像第一次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