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实力那么强,这些城市的医疗实力为何成短板?

30.11.2021  12:24

  原标题:经济实力那么强,这些城市的医疗实力为何成短板? | 新京智库

  大城市作为全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高度聚集地,长期以来对外地病人有强劲的“吸附”能力。

深圳。图/unsplash

  文 | 肖隆平

  近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2020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和《2020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深圳和苏州均各有1家医院上榜,深圳的医院还是首次上榜。

  不要说与其他一线城市没法比,即便是武汉(5家)、杭州(5家)、成都(4家)、重庆(4家)、南京(4家)、西安(3家)、天津(3家)、长沙(3家)和沈阳(3家)的数量,也多于深圳、苏州两市。

  深圳、苏州的经济实力在全国靠前,医疗实力却相对滞后。这是为何呢?

   深圳苏州的医疗水平到底如何?

   那深圳、苏州的医疗水平到底怎么样?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末深圳市(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下同)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686家(不含544家非独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比上年增加227家。其中,医院144家;全市床位62904张,其中医院病床57642张;全市拥有卫生工作人员130324人,增加4.2%。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26万人,注册护士4.62万人。

▲城市卫生事业从业人员。数据来源:各城市2020年统计公报,各地卫健委等相关公开报道。图/新京智库制图

  苏州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末苏州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36家,其中医院234家、卫生院9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34家。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7.47万张,其中医院病床6.36万张、卫生院0.83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5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72万人、注册护士4.2万人。

  这两组数据还看不出差距,但比较一下就一目了然。

  先从省内看,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深圳市2020年常住人口为1756.01万人,也就是说深圳市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是3.58。广州的这一数值是4.98,广东省的平均值是4.48。换句话说,仅就千人床位数而言,深圳的医疗资源水平还不到广东省的平均水平。

▲城市千人床位数。数据来源:各城市2020年统计公报,各地卫健委等相关公开报道。图/新京智库制图

  更全方位的比较依然如此。根据广州市、深圳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数据来看,深圳拥有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比广州多57个,但医院的数量大约是广州的一半,医院病床是广州的一半多,执业(助理)医师大约是广州的三分之二,注册护士是广州的一半多。

  苏州与南京比较,与深圳与广州比较,结果相似。都是医疗卫生机构前者要多于后者,但其他指标均是前者不及后者水平。

  以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来看,苏州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是5.86(比深圳还多点),但南京的这一数值是6.75,江苏省的平均水平是6.31。换句话说,苏州的千人床位数这一医疗资源在江苏省内也是远不如省会南京,也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放眼全国,深圳、苏州的医疗资源和水平在主要城市中也是稍逊一筹。仅就医院数量而言,深圳、苏州在前述所提及的14个城市中,位居倒数第一、第二。如果就执业(助理)医师而言,深圳在14个城市中排名第9,强于武汉和西安等城市;苏州排名第12,略强于沈阳和长沙。

  由于天津市未公开医院病床数,在剩下的13个城市中,苏州和深圳的排名分别是倒数第五、第一。

  众所周知,三甲医院不光是医疗水平的体现,还是一个地区医疗综合实力的体现。仅三甲医院数量而言,苏州在14个城市排名倒数第一,深圳倒数第四(由于部分城市卫健委未公布三甲医院数量,本文根据公开数据梳理,可能存在偏差)。

▲城市医院数量。数据来源:各城市2020年统计公报,各地卫健委等相关公开报道。图/新京智库制图

  综上所述,深圳和苏州的医疗资源和实力水平确实与其经济地位不相匹配。

  存在类似现象的还有佛山、南通和东莞等经济强市。这三个城市的经济地位在全国已经很靠前,但医疗整体实力却与其经济地位不相匹配。其中佛山、东莞的医院数只有130家左右,三甲医院均是个位数。南通的三甲医院数量不如佛山、东莞。

   同城化方便民众跨城就医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先以苏州为例。苏州紧邻上海,从昆山南站坐高铁到上海虹桥站最短的时间仅15分钟。这比廊坊到北京南的时间还短(大约21分钟)。前两者间的通勤高铁一天超百趟。

  上海地铁11号线更是成为我国第一条跨省地铁线路。东,起始于上海浦东新区的迪士尼站,支线西至江苏省(苏州)昆山市的花桥站。

  上海与苏州频繁的人员来往,不止今天才有。其实早就有渊源,这也是沪苏经济高度协同的一个体现。

▲苏州。图/unsplash

  但医疗实力的发展却与经济发展的辐射效应相反,上海的医疗资源和实力越强,对周边病人就医的吸引力就越强烈。而在目前我国的医疗发展阶段来说,病人数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体现一家医院的实力和水平。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张录法撰写的论文介绍,上海等大城市作为全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高度聚集地,长期以来对外地病人有强劲的“吸附”能力。

  为了方便居民到上海就医,江苏、浙江均有出台相关政策。苏州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周文蓉表示,苏州在2018年全面实现参保人员住院异地、就医直接划卡结算。

  到2019年年底,江苏省内的7721.8万参保人员均可在上海直接刷医保卡看病。浙江还先行一步,于2019年6月实现全省11个地级市的参保人员在上海刷浙江医保卡就可以实现看病就医。而且可以刷医保卡的医院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与苏州相似,佛山、东莞的情况也一样。广佛推进同城化,联手打造“超级城市”,广佛地铁(一期工程)于2010年11月将广州荔湾和佛山禅城区连通,这大大方便了佛山人到广州看病就医。

   先天条件不足的深圳医疗事业

  深圳的医疗水平不强,还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

  深圳建市时间短,1979年11月才被设立为地级市。而且与许多中心城市不同,早年深圳的医院可以依靠的高校资源几乎没有。

  深圳第一所大学深圳开放大学,原是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医学并非其强项。第二所大学即深圳大学,虽然创建于1983年,但直至2008年12月才开设临床医学专业,于当年设立医学院。而依附于深圳大学的第一所附属医院,即深圳大学总医院现在还只是三级综合医院。

  深圳的第三所大学,即南方科技大学直至2018年才正式立项建设医学院。至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高校,2012年以后才成立。其中有些高校至今也没开设医学相关专业。

  由原宝安县卫生院逐渐发展起来的深圳市第一人民医院,虽然在1994年即成为了三甲医院,但其医疗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华南区综合实力排行榜(2020)”中,深圳市第一人民医院排名第13。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排第17名。

  因而,去省城广州看病,也就成了深圳一些疑难杂症、重症病人的必然选择。深圳市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医疗机构完成诊疗9001.80万人次,其中医院6901.10万人次。

  作为全市常住人口仅比深圳多100万人的广州,在诊疗量下降22.88%的前提下,2020年广州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为1.26亿人次,其中医院0.79亿人次(广州市卫健委数据)。

  除此之外,深圳与香港隔河相望,在深圳的香港人数量也不少。回港看病也是在深香港人的首选,因为香港人在香港公立医院看病基本免费。

  对于深圳市的医疗资源现状,深圳市卫健委主任罗乐宣也曾公开承认,深圳医疗服务的“病根”在于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不均衡,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不足。

   努力追赶着的经济强市

  尽管深圳的医疗实力不强是现实,但其在医疗事业建设上的投入颇为可观。

  在深圳40周年纪念时,深圳市卫健委主任罗乐宣接受专访的报道显示,深圳十年来累计投入1100亿元推动145个卫生项目建设,新增6家市属医院,7家区属医院。医疗卫生机构从2597家增加至4406家(2018年),2020年进而增加到4686家。千人病床数由2.2提高至3.7(2018年)。

  今年3月,罗乐宣在“2021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宣布,到2025年,深圳将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医疗中心城市。其中,争取全市有3家医院进入全国百强。

  苏州也在努力改变现状。11月20日,苏州市吴江区举行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吴江合作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吴江合作医院签约揭牌仪式。这是吴江区抢抓一体化战略机遇,主动对接、持续引进上海优质医疗资源的一个具体行动。

  沪苏正在建设长三角一体化远程医疗会诊平台,该平台将覆盖苏州九院、江苏盛泽医院、吴江区儿童医院等所有区级医院,可以对接上海仁济、华山、瑞金等30余家三甲医院优质资源,目前已成功开展疑难病例会诊上百例。

  为了对本市卫生资源进行补短补缺,早在2018年2月,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就下发过《苏州市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123”方案》。即迁建市疾控中心,新建二个三级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太湖新城医院),提升三个水平(提升苏大附属医院区域服务能力水平,提升市属医院专科特色水平,提升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机构配置标准与发展水平)。

  2020年9月,苏州市举行“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启动会议宣布,除了计划编制《苏州市“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还将编制《苏州市“十四五”医疗卫生资源补短补缺专项规划》。

  2020年10月27日,总投资近80亿元的苏州市太湖新城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立医院康复医疗中心、市立医院8号楼重建、市转化医学中心、吴中人民医院新院区六个项目集中开工。

责任编辑:王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