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那个美好与耻辱不分的道德世界

30.07.2015  12:42

    原来,在这种道德观里,种种悲惨遭遇,倒是“最美”的注脚,更加衬托出女主人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高尚人格和奉献精神。至于其悲惨遭遇如何拯救,已经无关紧要,至于背后的打拐不力和性别不平等,至于农村教育条件的恶劣,更是无从关心,于是本该让这个社会引以为耻的,就这样被“引以为美”。

    □付克友

    两年前一篇题为《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的报道,突然引爆微博话题,同时让生活在河北太行山深处的“临时代课教师”郜艳敏再次被外界关注。网友们质疑这篇被冠以“最美乡村女教师”的报道,“用匪夷所思的逻辑,轻描淡写地跳过妇女郜艳敏痛苦而耻辱的被拐经历,转而赞美她的大爱”,甚至有评论称“被拐女成‘最美乡村女教师’是国家耻辱”。

    一个差点被时光蒙尘的故事,被网友们翻了“旧账”,并获得了山呼海啸的广场效应,这是为什么呢?只能说“旧账”终归是“”,总有要偿还的一天,而现在就是它必须偿还的时候——人们需要告别那个美好与耻辱不分的道德世界。

    很大程度上,被拐山村女教师的话题之所以引发巨大关注,是因为这样一个道德世界已经与我们的世界格格不入,让人惊诧莫名,甚至出离愤怒。是啊,一个18岁的打工妹,被骗被凌辱,以2700元的价格卖到大山深处,成了一个比她大6岁文盲羊倌的老婆,多次自杀、逃跑,不说最悲惨最可怜也就罢了,最后怎么就成了“最美乡村女教师”呢?

    原来,在这种道德观里,种种悲惨遭遇,倒是“最美”的注脚,更加衬托出女主人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高尚人格和奉献精神。至于其悲惨遭遇如何拯救,已经无关紧要,至于背后的打拐不力和性别不平等,至于农村教育条件的恶劣,更是无从关心,于是本该让这个社会引以为耻的,就这样被“引以为美”,甚至被拍成可歌可泣的电影。“因为一份本能的大爱,她饱经苦难的生命像美丽的山花绽放”——网友们愤怒于这样一种美好与耻辱不分的道德,那种廉价的抒情的赞美,让人觉得恶心、翻胃,不吐不快。

    道德的美好,在于对人性的尊重与升华。人性,就是美好与耻辱的道德分割线。没有人性支撑的道德,看似再美好都是一种虚伪。宣传并颂扬“被拐女成最美乡村女教师”,之所以是耻辱,就在于背叛了人性。

    郜艳敏生活在那样一个美好与耻辱不分的道德世界。比如,村子里买来30多个媳妇跑掉一大半,郜艳敏没跑被认为是美德;郜艳敏忍受丈夫家暴,孝敬公婆,端屎端尿,被认为是美德;甚至她的父母都认为,女儿让婆家人财两空是不道德的;为了村里的孩子们留下来,十年如一日,更是美德中的美德了……至于人性,只是这些“美德”的垫脚石和牺牲品。

    这是怎样一个美好与耻辱不分的道德世界?网友们被点燃的愤怒,说明它已经不能被接受和容忍。然而这样一个道德世界,真的那么容易告别吗?试想,假如郜艳敏不是被拐女,但仍然是一位在艰苦恶劣环境下甘于清贫、默默奉献的女教师,而被树立为道德模范,人们是不是就会顺理成章地感动流泪而忘记其中人性的悖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