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邛窑千年神秘面纱:真正的中国彩绘瓷发源地

09.03.2016  10:01

  3月5日拍摄的邛崃邛窑十方堂遗址。

  邛窑

  中国最古老的民窑之一,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其价值堪比三星堆、金沙遗址,被列入国家大遗址重点保护。它始创于东晋,成熟于南朝,盛于唐,是跨越八个多世纪的中国古代陶瓷名窑。

  然而,这种陶瓷在古籍中没有任何记载,很长一段时间不为人所知。直到20世纪30年代,历经劫难的邛窑再度闻名于世,改写了中国陶瓷史。对此,中科院院士、中国高校“科技考古系”创始人朱清时先生曾评价:“邛窑和邛瓷,真是沉睡上千年,一醒惊天下!

  邛窑分布于哪里?谁把它们烧制出来?曾有过怎样的辉煌?后来又为何神秘消失?早已失传的邛窑烧制技术能否重现……这些迷雾笼罩在邛窑遗址上,引人遐想。

  3月5日至7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前往邛崃寻访,试图揭开邛窑古老而神秘的面纱。

  早在隋代,邛窑就发明了高温釉下褐、绿、黑三彩彩绘瓷,这比长沙铜官窑要早近百年。

  朱清时称,“邛窑艺术和科技,是我国隋唐陶瓷文化的又一高峰。

 

  散落在十方堂遗址的陶片。

 

  村民回忆 “蛮碗山”常挖出各类陶瓷

  邛崃南河沿岸,有一个什邡村。村子靠近南河的地方,是以前南方丝绸之路的渡口。

  61岁的钟兴林从小生长在什邡村。自儿时记事起,村子里不断有人从房前屋后、地里挖出些坛坛罐罐,杯碗壶罐上有古老的纹饰。

  “有的看着像陶碗,又大又重,蛮得很。”钟兴林比划着碗的大小说,由于小山坡上经常挖出各类陶瓷,村民们将其叫作“蛮碗山”。至于那些又大又重的“蛮碗”,村民们猜测,是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烧制的。

  在当地,流传着一个诸葛亮计退少数民族的古老传说。当年诸葛亮驻扎临邛(邛崃),沈黎部落(今藏族)就屯居在和临邛城一河之隔的南河对面以南(今什邡村附近)。既要扩张地盘,又想不动刀兵,诸葛亮便同沈黎部落头领商谈,请他们让出一箭之地。头领以为一箭之地不过几百步,便爽快地答应了。谁知诸葛亮这一箭射出后就无影无踪。两路人马朝着箭射出的方向一路追去,直到康定的一座山上才找到箭。从此,沈黎部落迁居康定以西,康定的这座山从此得名“箭杆山”。

  这个传说让当地人认定,这些地里挖出的瓶瓶罐罐,是当年居住在这里的藏族人烧制的。

  钟兴林曾听老一辈说,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驻军在“蛮碗山”挖出了很多完整和残缺的陶瓷,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收藏家争购。人们这才意识到,这些平时司空见惯的“蛮碗”,竟然是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