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落地 邛崃“4.20”灾后重建编织幸福之路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方炜)“路一变,天地宽”,这句话在邛崃“4.20”地震灾后重建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回眸过去,一个个建设中的好项目、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新道路……许多精彩令人难以忘怀,值得我们去点赞。新邛路、油玉路、平临夹路改造项目的通车,极大有效的改善重建新区群众出行条件,同时也让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问题迎刃而解,老百姓也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以前每次赶场,穿一身干净的衣裳,汽车一过要么溅你一身泥,要么沾你一身灰。现在,道路变宽变干净了,晚上也睡得香了,这条路算是修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县域交通全域规划 带村民走向幸福之路
2014年7月,委托交通运输部规划院完成了邛崃第一个也是成都市第一个县域交通全域规划,形成了“三轨、三高、三横六纵十二联”的综合交通规划方案,以此形成了多个灾后重建专项建设方案,为科学重建规划了蓝图,为建成“联网联通、运转高效”的区域交通枢纽打下坚实基础。该规划被成都市交委送到省厅参加灾后重建规划成果展。截至目前,邛崃市全面完成邛芦路黑化、新邛路、油玉路、平临夹路改造等项目,交通灾后重建300余公里、改建200余公里、提升改造200余公里,重建新区群众出行条件有效改善。
平临夹路。平临夹路是“4.20”雅安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四川省专规项目之一,起于平落古镇,经临济镇,止于夹关镇。平临夹路贯穿邛崃市西部名茶走廊及多个农业产业化基地,原来道路等级很差,群众出行、产品运输受到严重制约。地震后被四川省列为交通恢复重建专项规划。
道路全长20.06公里,总投资约2400万元。按照原有线形进行加宽改造及路面综合整治。主要做法是保护生态,减少破坏,采用错台式中分带,保留了原有行道树,既保证了原生态环境不受影响,达到了车辆通行的高标准化,又节约了投资。
路面提档升级后,极大的改善了沿线的运输环境,有力带动了沿线茶叶、甘蔗、猕猴桃等农副产业的壮大发展,为沿线安置点群众出行提供了方便。同时,加速了进出天台山、平落古镇景区的旅客周转,有力带动了景区的发展和周边产业的复兴。
油玉路。油玉路是“4.20”雅安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四川省专规项目之一,起于邛崃市油榨乡,穿越邛崃市南宝山,止于雅安芦山县大川镇,是邛崃连接芦山的重要通道之一。全长30.01公里,该路改造前属山区等外公路,芦山地震破坏很大,几乎断道。全线路面进行维修补强后加铺了沥青混凝土,增加交通安全附属设施,总投资约4000万元。这次改造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带动产业、打造文化旅游和促进南宝山的开发。油玉路的建成加快了邛崃与芦山两地绿色农业和畜牧食品经济资源的进一步合作交流。作为南宝山生态旅游环线重要组成部分,增加了南宝山旅游区的可达性,有力地带动南宝山区旅游产业的开发。为进一步宣传弘扬羌族文化,增加“5.12”地震安置区群众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交通支撑作用。
邛芦路。邛芦路(邛崃至高何至芦山)为“4.20”国家灾后重建总规项目,起点连接邛崃市国道318线,止点连接邛崃与芦山县交界即将动工实施的镇西山隧道。我市境内全长56.7公里,总投资3.59亿元,共划分为4个标段实施。其中:一标段为沿现有道路线形及宽度实施“白+黑”沥青路面改造,长46.328km,宽8.5米,中标价5600万元,主要包括挖补破损的砼路面后进行沥青砼面层加铺。目前已全面完成;二标段为新建火井镇绕场公路,全长5.7公里,路基宽度8.5米,沥青砼路面,中标价3600万元,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5%;三标段为新建高何镇绕场公路,全长6.4公里,路基宽度8.5米,沥青砼路面,中标价5200万元。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5%;四标段为镇西山隧道,邛崃段长2.093公里,其中隧道长1.317公里,隧道宽9米,招标控制价9300万元。目前已掘进110米。该路的建成将成为我市西部镇乡产业发展的纽带,邛崃市向西的又一快速连接通道被打开。
灾后重建 教育先行
自邛崃市灾后恢复重建启动以来,教育一直被摆在优先地位。邛崃市学校设施灾后重建,按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以优质均衡为出发点,立足教育现代化,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学校校园文化、教育信息化等进行规划设计,建成多所具有浓郁现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学校。如天台学校的教室和功能室预留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的安装位置和接口;结合高何镇红军小镇的总体规划,将地处革命老区的高何小学打造成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红军小学等。截至目前,有9所学校列入总规项目,现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本级项目中完成了47所学校受损围墙恢复重建、16所学校校舍维修、16所学校C级危房加固和10所社会援建学校的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并于去年底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春天又来到了,花开满山坡,种下希望就会收获……”在高何红军小学,一阵孩子的歌声传来,这所灾后重建小学让这个曾今满目疮痍的地方焕发出了新的生机。高何中心小学位于高何镇何场村,东距邛崃市区37公里。学校始办于1917年,现有教职工19名,教学班6个,在校学生172人(含幼儿园学生44人)。原有占地面积约8亩,校舍建筑面积1655平方米,教学楼属砖混结构,修建于90年代,预制楼板,受“4.20”地震波及,经安全鉴定为D级危房。2014年2月22日,经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批准,高何中心小学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邛崃苏维埃红军小学总校”并举行了授牌仪式。
据悉,为建设好红军小学,邛崃市委、邛崃市政府将高何小学灾后重建项目列入邛崃市2014年重点项目,新选校址异地重建。经规划,新选校址位于高何镇何场村,占地面积19.6亩,小学及幼儿园教学楼、学生食堂等校舍面积2960平方米,并配套完善校门、道路、围墙等总平附属设施,建成200m标准化运动场,300平方米乒乓球馆一个,总投入约706万元。工程于2014年6月开工建设,2014年底完工。2015年1月,市教育局投入资金,为新学校采购了师生课桌凳、幼儿园和厨房餐厅的设备设施。在学校办学情况方面,以根文化和红色文化为特色,精心打造学校品牌,提高办学品质;此外,结合留守儿童入学后免费托管服务工作,积极开展红色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