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蓬溪农业转型让农民鼓起“钱袋子”

13.03.2014  12:12

从“靠天吃饭”到“科学种田

 

科技成为现代农业助推器

 

现在种地和以前大不一样,不仅可以了解土地的墒情,还能知道如何科学施肥。眼下正是油菜生长的关键时期,土壤又缺氮和磷了,我得给我家的田地补补‘身体’。”三凤镇月台村村民谢大爷正在给自家的地施肥,从“靠天吃饭”到“科学种田”,耕作方式的转变让种了大半辈子地的谢大爷感慨不已。

 

科技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撑。”县土肥站站长黄林介绍说,近年来,蓬溪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在县里建立了一套农业服务体系,专门对土壤进行GPS定位,测量土壤的墒情,随时更新土地营养信息。同样,良种良法、配方施肥、土壤改良、节水循环等技术与方法已经逐渐走进了田间地头和规模化大棚,带来了农业生产的许多新变化和新气象。在红江镇部营村的一块水稻田里,矗立在田中的灯光杀虫设备显得格外惹眼,给传统农业增添了不少现代化气息。植保专家谢英俊打开灯光杀虫设备底部的布袋,里面害虫的尸体尽收眼底。“你看!这是二化螟,这个是金龟子,那个是螨虫……”他介绍说,灯光杀虫是物理防治病虫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特点来进行杀虫,害虫的尸体会被突然分解,所得的养料再被水稻吸收。通过利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平均每亩水稻田可以减少农药成本5元,减少施肥作业成本20元,增产20公斤。

 

遮阳网、地膜覆盖、小拱棚、太阳能等设施生产在蓬溪现代农业示范区广泛应用;双膜栽培、大棚种植成为蔬菜园区生产最流行的栽培模式……蓬溪以现在农业园区为载体,走出了一条科技内涵型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目前,全县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共计29个,地理标志认证3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6家,发展食用菌蔬菜产业28万亩。

 

从“单干”到“抱团

 

专业合作社加速现代农业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组织形式。”近年来,在蓬溪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合作社可谓是遍地开花,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很大程度上把当地农民带上了增收致富之路,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

 

郭贵林是蓬溪县远波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据了解,该社2013年成立,拥有农业机械45台套,实行统一育种、统一整地、统一栽插、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割等“五统一”农机化作业,既解决了目前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我们村里面的主要劳动力是留守老人,他们的劳动能力较低,劳动效率也较慢,特别是农忙抢收的时候劳动力不足,极大地耽误了时间也占用了劳动率。所以我们就想出了个办法,把村里面人和全县的农机集合起来,纳入合作社。”郭贵林说,目前合作社集合了45台先进的机器,统一对田里的庄稼进行收割,然后搬运到马路上,用拖拉机直接运到村民家,村民只需要负责晒干。 

 

村民们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实行农机专业合作社,既节约了时间也节省了劳动力。往年全村收完水稻要一个月,而今年实行机械化操作,预计只用一周时间就可以完成。

 

现代农业之路并无定式,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众多模式中,推进速度不容小觑。近年来,在蓬溪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合作社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打响蓬溪合作社品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我县农业转型升级的亮点,蹚出了一条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共同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56家,入社社员67216人,带动农户91423户,涉及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加工、种植业、养殖业等各个领域。

 

从“单一”到“多元

 

现代农业让“新型农民”生财有道

 

日前,记者在蓬溪县民富蔬菜专业合作社碰到民富蔬菜基地业主李培明时,他正和村民们一起,在基地内劳作。李培明告诉记者,土地流转后,这里的农民转变成为“新型农民”,一个人能赚几样钱,收入较以前提高了很多。

 

扳着手指头,李培明一笔一笔地给记者算账:起初农民将自家的土地租赁给民富蔬菜专业合作社,每年每亩以600斤黄谷进行流转,今年折合人民币是825元。同时,在基地里打工,每月平均也有1600多元工资。

 

而村民刘国淑则是另外一种情形。他租用了闽中公司的棚子,公司提供菌袋和种植技术,还包收购。每天他都到家附近的闽中公司上班,半年下来净挣了2万元。

 

像刘国淑这样的租赁经营户,闽中公司共有700余户。闽中公司总经理郭管君介绍,通过带动农户进园区代种管理、租赁经营、当产业工人等多种形式,公司在1.7万平方米的食用菌生产车间里,容纳了300多人就业,带动1000多户农户增收,人均年收入3万以上。

 

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缺资金、缺技术和看天吃饭等难题,导致农民不愿种地。”县农办主任谭峰看来,企农之间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可以帮助农民打消后顾之忧,也将让更多外出的老乡回流。

 

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农民不是旁观者,而是更大程度地参与到了基地建设、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环节,成为建设主体、受益主体、投入主体和融资主体。”谭峰的话掷地有声。

 

对此,我县摸索创新了一系列模式,大力推行“公司+业主+农民+合作社+销售经营”的农民增收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合作经营机制,实行“农民入股、合作社统一经营、农户参工、年底利润分成”的经营模式。

 

一系列措施,一连串实招,让农民的“钱袋子”着实鼓了起来。据统计,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353元,同比增长14.4%。(遂宁日报 记者 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