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01.07.2016  15:19

  2016年上半年,我市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稳粮调结构、转型增效益、发展可持续”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装备为支撑,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市农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好成效。

  强化科技指导服务,农业生产稳中有增。深入开展“农业技术走基层”活动,强化农业科技培训,狠抓关键增产技术落实,整建制开展高产创建,强化自然灾害防控,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一是小春粮油稳定增长。全市小春预计粮食总产35.8万吨,较上年增加0.3万吨,增长0.8%;油菜总产12.1万吨,增加0.3万吨,增长2.5%。二是特色效益农业稳步发展。全市蔬菜播栽37.5万亩,总产103万吨,产值13.3亿元,同比增长5.5%;水果面积70.8万亩,总产6万吨,产值2.3亿元;中药材面积13万亩,产值可达4亿元。三是大春生产进展顺利。全市落实大春粮食313.8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计划种植大春经济作物39.4万亩,较上年增加0.3万亩。目前,大春粮经作物播栽基本结束,水稻、玉米、红苕苗架长势总体好于往年,一类苗比例均达60%以上。

  强化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射洪县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县”,大英县和船山区、蓬溪县分别成为全省第三轮“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和“现代畜牧业建设重点县”,船山、安居、射洪三个区县农业园区成功创建“四川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蓬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二是农业标准化基地加快提升。建成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标准化基地5.7万亩,占全年任务10万亩的57%;新建标准化蔬菜基地3.2万亩,占全年任务5.7万亩的56%;新建标准化柑桔基地2万亩,占全年任务2.8万亩的71.4%;新建标准化特色中药材基地2万亩,中药材面积达到13万亩,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三是畜牧产业转型升级。新建畜禽养殖小区36个,完成全年任务60个的60%;新建牛羊标准化养殖场17个,养殖大户56户;新增畜禽养殖大户147户,专业合作社6个,家庭牧场5个。全市存栏生猪254.2万头、牛13.8万头、羊39.6万只、家禽2031.4万只,同比增长3.8%、6.8%、12.9%、1.7%;出栏生猪218.4万头、肉牛4.1万头、肉羊28.2万只、家禽1111.7万只,同比增长11.2%、7.1%、11.2%、10.1%;实现肉类总产19.4万吨,同比增长10.5%。四是水产发展势头良好。大力发展池塘健康养殖、水库生态养殖、稻田综合种养殖,己培育家庭渔场11个、水产合作社19个、水产龙头企业31家;扎实推进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已认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27个、面积3.8万亩、水产品147个,建成水产规模养殖示范基地33个、面积0.8万亩;渔业养殖面积达到12.2万亩,出水成鱼2.7万吨,同比增长3.1%。五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射洪、蓬溪获中央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支持。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有机结合,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全市已培育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00家,产值达15亿元。树立了以天伦葡萄园、万象农业博览园、绿然智慧农业体验园等休闲农业典型。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风险防范水平提升。一是监管机制逐步形成。105个乡镇全面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市、县、乡、村四级监管和协管人员达到2315人,做到监管职责、对象、任务、考核“四落实”和“网格化”管理。同时,建成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和“在线监管视频系统”,初步形成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链条。二是监管示范县创建扎实推进。今年4月,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在我市成功召开,大英、射洪已获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命名,蓬溪监管示范县创建工作将于今年完成,“工作体系健全、条件保障到位、制度机制完善、监管措施有力”的安全监管模式逐步形成。三是执法监管持续强化。开展了禁限用农药、兽用抗菌药、“三鱼两药”、生猪屠宰、“瘦肉精”、生鲜乳、农资打假等七大专项整治行动,检查生产经营企业666家,捣毁生猪私屠滥宰“黑窝点”92个,实施饲料、兽药立案19件,发出整改通知书19件,处罚款5万元。四是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210个,已建成现代农业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区51个、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7个、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5个,水产健康养殖场28个,市级“放心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五是质量安全监测范围不断扩大。采取抽样监测与例行检测相结合,种植业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畜禽产品、水产品抽检合格率均达到100%。六是动物疫病防控水平稳步提升。严格落实强制免疫、产地检疫、监测预警、消毒灭源、应急处置、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防控措施,全市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强化装备条件建设,农业生产能力提升。一是农机化发展步伐加快。充分发挥购机补贴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新增各型农机具1853台,农机总动力达到121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5.1%。二是农机化推动主体逐步壮大。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4家、总数达到44家,机械化作业面积39万亩,同比增长11%;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继续提升,完成机耕作业211万亩次,机收作业91.6万亩。三是提灌站建设成效显著。安居区提灌站“九化”建设模式全省推广;完成修复提灌机械2675台43350千瓦,新增提水控灌设备332台6359千瓦,机电提水灌溉面积110万亩次;新建农机化生产道路1547公里,农机化目标全部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四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加强。完成项目总投资2.2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5.68万亩,占省级目标的156.8%。五是科技支撑水平显著增强。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英县成为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成农事服务超市9家,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6个,培育科技示范户5982户,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积极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模式,集成技术覆盖率达90%;加快选育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新品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

  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发展活力不断激发。一是土地确权登记基本完成。已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面积368万亩,颁发经营权证书74万本,占96.3%。总结完善“三权分置”、“抵押融资”改革试点经验,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1.7亿元,确权红利不断释放。二是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出台了规范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方案,探索制定了通过财政、业主出资、参加保险的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大力推广“撂荒地代耕制”、“土地流转合作制”、“土地纠纷仲裁制”等模式,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99.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2.8%。三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全面完成射洪县“园中村”、“城中村”、“城郊村”三种不同类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省级试点任务,实现了集体资产变“股权”、村民变“股东”的转变。全市新启动了55个村的股改试点,各项试点工作正在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四是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开展示范社(场)建设行动,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示范社117家、农民合作社总数已达1872家,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6个、家庭农场总数达853个,培育30亩以上种粮大户694户、种植面积7.2万亩。五是产业扶贫扎实推进。制定了产业扶贫2016年工作计划,选派323名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全市323个贫困村,进行农业技术扶贫6800余次,培训贫困群众6.5万人次。全市投入资金4800万元,引进产业化企业30多家,发展优质粮油10万亩,果蔬5万亩,林果8万亩,水产养殖0.95万亩,齐全温氏合作农户40户,出栏生猪30万头、肉牛5000只、肉羊5万只,特色小家畜禽600万头(只),助推了贫困群众致富增收。

  强化农业品牌建设,市场拓展深入推进。一是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全市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77个,绿色食品81个,有机食品  2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1个,“三品一标”认证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已有49家会员单位授权使用“遂宁鲜”标识,“遂宁鲜”品牌效应凸显。二是品牌宣传推介有效开展。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展会、电子商务、直销网点、户外广告、“荷花仙子”暨“遂宁鲜”形象代言人评选等平台,开展了一系列“遂宁鲜“品牌宣传推介活动,“遂宁鲜“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三是营销市场不断拓展。制定了天虎云商“遂宁鲜”线上特色馆建设方案,已在铁路物流园建立了“遂宁鲜”线下展示馆2个,“遂宁鲜”协会会员单位31家400余个产品正式入驻;与四川在线合作建立了遂宁市农产品电商服务平台,已有27家“遂宁鲜”会员单位入驻,12家开通了微商城,“遂宁鲜”品牌产品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四是农业投资促进扎实开展。切实履行农业行业招商引资主体责任,积极开展农业项目的策划、包装、推介,围绕产业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目前已搜集、筛选项目52个,促成签约项目1个、投资金额达5亿元。

  强化环境保护治理,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一是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有效实施。大力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药、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等清洁生产技术,推广配方肥210万亩,主要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6%,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39.5%,农药使用量同比下降0.1%。二是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有序开展。严格执行畜禽养殖规划管理,完成联盟河流域、涪江射洪城区段、安居玉西、大英郪江流域等40个养殖场的整治工作,搬迁、关停规模养殖场21个,实行减量饲养31个,降低环境压力。以生猪养殖场粪污沼气处理为重点,在射洪、蓬溪实施PPP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试点项目,粪污无害化处理、沼肥还田利用率均达100%,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三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扎实推进。制定了秸秆综合利用市级累加补贴标准,实行普惠补贴,鼓励收贮利用,强化禁烧管控。全市已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40个,秸秆还田能力达60万亩;小春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总量达56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四是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坚持把农村沼气化建设与“生态养殖+沼气工程+高效种植”的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相连接,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通过农牧对接、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经济、生态”双赢。全市累计建成户用沼气36.4万户、沼气工程879处,形成了“猪—沼—果、猪—沼—粮(菜)”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现沼肥还田35.6万方,完成21家养殖场污染治理,集中粪污生产有机肥能力达2万吨以上,促进了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杨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