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舟:中东局势不稳正是中国“介入”良机

23.02.2016  20:55
中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王逸舟对话新浪国际。 - News.Sina.com.Cn
中国在全球利益的增加,推动了中国的全球战略。 - News.Sina.com.Cn
极端组织在中东的肆虐,让这个地区再度风起云涌。 - News.Sina.com.Cn
王逸舟认为,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外交的应对稍有些不足之处。 - News.Sina.com.Cn
王逸舟预测,特朗普当选总统的可能性有三成。 - News.Sina.com.Cn
来源: n.sinaimg.cn

  已经过去的2015年及刚开端的2016年,中国外交可谓成果丰硕,国家主席习近平相继访问美英,并“罕见”对中东三大国进行同期访问。在区域战略方面,亚投行正式启动,一带一路战略加速推进。但与此同时,世界并不安宁,中东形势激荡,大国角逐激烈,东亚地区也暗流涌动……在中国快速崛起和世界不安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中国该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塑造自己的全球战略?对此,新浪国际独家对话中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

中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王逸舟对话新浪国际。 中国需要创造性“介入”世界

   新浪:你刚完成《创造性介入》三部曲系列丛书,书中提到“创造性介入”指的是一种新的积极心态,即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到来之际,中国对国际事务要有更多参与意识。如何理解“创造性介入”?

   王逸舟: 创造性介入的思路是这样的:中国的今天跟过去既有联系又有很大不同,这就需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加积极、有所作为。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政治大国,它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一个核大国,中国人口很长时间位居世界第。。但是今天,跟过去相比,中国又有很大不同:近几年,中国经济荣登世界第二位;军费开支也居于世界第二位;在全球贸易、金融、投资、气候变化、对外援助等诸多领域,中国均位于三甲行列。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外交思想以及外交态势会与之前有很大不同。“创造性”指的是一种建设性姿态,指的是有智慧的、有思考力的方式。“介入”就是指中国外交会在全球高地上更加发力、提出更多倡议、有更多作为。简单说来,“创造性介入”反映出新时期中国作为全球性角色的外交定位、外交思想和外交哲学。

中国在全球利益的增加,推动了中国的全球战略。

   新浪:十八大报告重申了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坚持的基本外交理念,也提出新的理念、论断和观点。比如与发达国家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支持与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这是一种“创造性介入”的解读吗?

   王逸舟: 不光是十八大以来,早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中国外交就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活跃的时期。十八大将这种活跃的中国外交更加理论化、明确化。尤其近两年以来,中国外交更是显现出大力进取、在全球事务中主动发声的态势。

  过去,中国外交一直比较低调,强调“韬光养晦”,在国际上是一种“搭便车”的形象。但是现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已经逐步成为倡导者和领头羊,开始呈现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这是一个很显著的不同。这种变化与中国在全球各地的利益有很大关系。在毛泽东时期,中国在非洲没有什么投资,在欧洲也没有什么游客,在海外也没有什么船队。而现在中国在国外的劳工数量在世界处于第一,中国在全球的矿产投资也处于第一,中国也是世界五大洲船队最多的国家,这些海外利益就要求我们在外交上与以往要有所不同,现在中国要考虑到海外利益,比如:如何保护船队、如何撤侨、如何维和、如何与当地矿产产地达成相关协议等。我们还与很多国家建立了伙伴关系,这些伙伴关系的建立都是基于中国海外利益拓展的。

  领导人的思想和以往有所不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中国在海外的利益已经从无到有了,这就要求中国外交要有新的理念。历史上存在一种情况,当一些大国建立了海外基地,拥有了海外利益,便开始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甚至派出军队发起战争,中国就曾是这种行为的受害者,但是我们不想效仿这种老路。

  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扩大,势必会同其他国家产生分歧和摩擦,但是习主席明确表示,我们不会走国强必霸的老路,我们采取的是命运共同体的方针,我们追求的是互利共赢,那就是,我们可以保护好中国在海外的各种利益,同时我们的所作所为又可以为当地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创造性介入”就是基于互相之间有需求、利益的交融、互联互通,同时避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传统的帝国主义逻辑和传统的资本主义扩张的逻辑。这种新的思维反映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新兴的国际关系角色,对历史的承诺及对国际社会的责任。过去,一些大国在非洲开发石油和能源,这些国家离开后,带走了当地的资源、留下了一片片废墟;而中国在当地除了开采能源,还为当地提供技术、培养人才、提供一些开发性的援助,这种互利共赢是中国在新时期走出去一定要遵守的,也是“创造性介入”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再比如说军队走出去,中国军队和英美法军队有何不同?直观看上去,他们都是军人、都有武器,但深入探究,你会发现有很大不同:法国出兵利比亚、美国驻兵伊拉克,他们不考虑当地国家的感受,他们想要推翻谁就直接打谁,联合国是否通过、盟友是否支持,他们都不管。中国绝不会这样,如果当地的政府、多数党派或者民意支持、认为中国军队的存在是利好的,我们的军队才会去。中国维和部队所到之地,一定是要欢迎中国的。其次,中国一定是在联合国同意的情况下派出军队,像非盟、阿拉伯国家联盟这样的地区性组织,我们也会征得他们的同意 。中国军队的介入,靠的不是武力打击或轰炸,而是尽量把冲突相关方拉回谈判桌、避免对抗,是尽量去促谈和劝和。这是一种蕴藏着中国文化的智慧。中国对国际事务的介入,代表着中国全球利益的扩展,同时也为国家社会带来积极的正能量。

中国制造”需要提升到软实力层面

   新浪:对国际事务要有更大参与,“创造性介入”是否意味着中国更要学会争取在当前国际秩序的话语权,而目前国际秩序可能更多话语权是掌握在欧美国家,中国要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处理与其他大国关系,比如中美关系?

   王逸舟: 观察一下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交往就会发现,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一个低端产品的供应方,中国制造的鞋、帽子、机械、玩具等都反应出中国的优势。但是,在国际规则和国际公约的制定上,中国的份额却小了很多。中国人很勤劳,在矿山、能源、运输等领域中我们占了很大的比重,可是到了高端层面,国际规则、话语权、公约等层面,我们能发挥的影响力和软实力是很小的,与我们的国际形象是极其不成比例。

  在这种背景下,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扩展和中国外交态势的变化,也有一个相应的调整,就是我们越来越重视国际话语权。我们在处理国际社会的关系时,更强调同欧美国家要平等。中国是国际金融改革、二十国集团等的重要发起者和参与者,我们不光提供信贷和金融支持,我们还强调决策权和投票权方面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从而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提供适当的话语权。

  在联合国框架下的维和行动中,中国提供的维和经费支持已经从第6第7位上升到了第二位,中国在联合国系统所提供的日常经费开支从过去的第5位上升到了现在的第三位。贡献增多意味着投票权份额的上升,这也是中国外交的题中之义。“创造性介入”意味着中国在扩展全球利益的同时,也在扩大自己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再比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前些年中国还比较被动,在国际社会上被指责排放量大且不作为,但近几年随着中国加大减排和治理雾霾的力度,并在国际关系中积极主动寻求对话。

  核问题上,中国过去在伊核谈判中经常是被忽视的角色,如今也成为了六方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和美国一道成为主持谈判进程的两个国家。前不久,奥巴马致电习主席,称赞中国在伊核协议达成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这些都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所掌握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多。

  当然,这就会涉及到与传统大国的一个讨价还价和争夺,这可能也是新时期大国关系的一个特点。新旧力量的交替、国际权力的转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要在相互尊重、不冲突、不对抗的基础之上。美国认为自己生来就是老大、是领导、不接受做第二,不愿意分享权力和话语权,不愿意平等协商。即使面对盟友,美国也不愿意让步,目前美国仅接受“不冲突、不对抗”的提法,处理同美国的关系,中国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思想准备,需要有耐心和智慧。

极端组织在中东的肆虐,让这个地区再度风起云涌。 中东局势混乱正是中国介入“良机

   新浪:不久前习近平出访中东三国。中东最近一直热点、乱点不断,也成为大国博弈的战场,中国国家元首选择此时出访中东,是否意味着未来中国对中东事务将会有更多参与?

   王逸舟: 在我看来,习主席正在下一盘大棋,中国外交在2016年新年伊始在过去很少涉足的中东海湾地区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创造性介入。

  中东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特殊性,各种新老力量角逐、战乱和恐怖袭击、“伊斯兰国”、难民危机、土耳其与俄罗斯之间的缠斗等,都在这里发生。但是,越是动荡不安的地区,越是充满着机遇和可能。这也就是如此混乱的时候,各大国依然争先恐后到这里抢占先手的原因。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中东连接亚、非、欧三大洲,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扼守中东、在中东站稳脚跟对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中东也是全球能源的高地,是资源的宝库。西方列强在中东的传统博弈一直不奏效,双重标准和拉偏架的做法不能解决已有的问题和矛盾,巴以关系、“伊斯兰国”、难民问题、叙利亚内战等问题就是例子,甚至好多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美国及其盟友埋下的祸患。对中国而言,这个时候介入,就是一种机会。

  中国在此次访问之前,已经同沙特、埃及、伊朗进行过很多次接触,虽然这些国家之间存在矛盾也与西方国家有着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但它们都和中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不结盟、不树敌的国家,这使得中国在中东地区有着很广泛的民意基础,这就为中国创造性介入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习主席到访中东受到当地广泛的欢迎,并明确表示对中东地区保持高度关注、对有关各方采取促谈劝和的态度、并愿意成为该地区稳定、最重要的能源出口市场,这受到当地广泛的欢迎、并相信中国带去的是红利而不是威胁。这种对中东地区的介入,可以把中国同中东地区龙头国家的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同时也为中国解决中东地区各种问题扩大了话语权。

   新浪:但对热点地区的积极介入是否也有难以脱身的风险?

   王逸舟: 这种陷入泥潭、难以脱身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首先,中国军队不会直接出兵去打仗,中国更多采取的是在安理会框架下政治上的参与,在国际社会安置难民过程中提供物资和经济援助,这就不太可能招致威胁。虽然个别公民遭到了绑架甚至伤害,但在巴基斯坦、叙利亚等高危地区,中国公民受到威胁和伤害的比重是最低的。中国游客、劳工数量众多,不能完全排除受到威胁的可能性。个人层面来说,中国公民在海外要提高自我保护和危险防范意思;国家层面来说,我们奉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和不树敌的国际关系准则,中国公民在全球范围内遭受政治谋杀和恐怖主义袭击的比例,相对其他大国来说还是比较低的。

治理好国内问题,走出去才有底气

   新浪 1 月16 日,亚投行宣布成立,有评论说,这是中国有所作为大国的开创之举。你如何看待成立亚投行的政治意义,以及一带一路在提升中国全球影响力的作用。

  王逸舟:这是国际金融领域地区合作的一件重大事情,是中国朝着互利共赢并发挥主导力的一个大步骤。一带一路、APEC北京峰会提出的25年路线图、以及亚投行成立,都是中国朝着促进地区互联互通、维护中国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以及在维护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权利方面做出的新的推动。亚投行的成立意义重大。但是,与以往国内许多其他银行不同,它完全是按照国际最高标准建立起的银行,它的人员招募、运作规则的透明性、融资贷款等都要求我们谨言慎行,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去做。这就对国内产生了一种倒逼效应,逼迫国内的金融业、银行业甚至管理层去学习国际惯例,要学习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去融资、去贷款、去招员等。要想走得更远,就要对自己有更多约束。还会对国内其他一些问题产生倒逼效应。比如反腐倡廉、雾霾治理问题等。我们国内问题解决得好,国际社会上说话才有底气。

王逸舟认为,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外交的应对稍有些不足之处。 南海问题中国外交应对有不足

   新浪: 回顾2015 年,你认为中国外交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王逸舟: 简短梳理一下,过去的一年,中国外交多数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当然在少数方面还存在着不如人意的地方和障碍。

  总的来说,成就有:中国外交大布局取得了重要进展。大国关系中,除了日本以外,我们和美国、欧盟、俄罗斯、金砖国家的关系都在推进。即使是对日关系,虽然本质上没有改变,但也没有明显恶化,某些问题上也有改进,比如中日韩自贸谈判有所推进。

  我们同周边国家关系也是过去一年外交重点,一带一路首先得到了多数周边国家的响应,菲律宾在APEC期间也表示愿意加入一带一路和亚投行。但周边还有一些问题,比如朝核试验,但不会造成全球影响。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关系中,也有很多亮点。去年年底的中非约翰内斯堡首脑峰会,是第一次在非洲大陆召开的中国和所有非洲国家的会议,中国宣布了600亿美元的一个大包,对非洲国家来说是利好消息。

  有一点需要说的是,600亿中只有50亿是属于外交部掌握的严格意义上的对外援助,用于非洲国家应对埃博拉病毒、地震、疫情等的现金,以及医疗物资或贷款等形式的援助。其他550亿是用来为一带一路或其他项目提供的贷款,是用来搞合作开发的。这种行为并不只是做慈善,而是互利共赢的,既有助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赢利,同时也帮助当地开发。

  在多边机制上,外交成就也很多。但是,也要看到不足,南海问题就是其一。去年,菲律宾等一些国家在国际法庭上占得上风,让我们显得比较被动,这是一个比较难堪的事情。另外一件事就是,美国借着一些国家在主权问题上的纠纷,高调介入南海问题,这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压力。美国在联大公开指责中国在南海地区的行为,让我们很难堪,同相关国家的主权纷争问题没有任何进展,新的一年,我们应该更积极主动,越是艰难,越要有智慧去解决。我们要反思过去这一年的不足,要积极要有所作为。英国和阿根廷围绕马岛的争夺诉讼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硬实力上我们要推进,法理、外交层面我们也要推进。

王逸舟预测,特朗普当选总统的可能性有三成。 特朗普或有三成可能当选总统

   新浪:今年是美国大选年,现在特朗普被炒得很热,你是怎么看的呢?你觉得他上台的可能性有吗?

   王逸舟: 世事难料,政治就像足球,很难预测。特朗普获选的概率我看来是三七开,70%的可能是无法胜选,还有30%无法预料。美国选民最终还会选择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他的各种滑稽言行说明他并不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但是,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能胜选,这让我想到了80年代的里根,他自己不太懂得国际交往和外交,但是他很会用人。如果特朗普当选,并且善用人才,也有可能像里根一样。我曾经看过特朗普招聘员工的视频,他招聘员工不问出身和关系,只看能力,这让我觉得,他很会用人。如果他当选,会有一种摇摆效应,虽然他滑稽,但是他的团队,一定是很强的。

  不管谁上台,美国对中国都会更加趋于强硬,对中国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条件,在很多方面会中国施加更大压力。中国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但是长期来看,中美关系还是会维持稳定,中美贸易、互派留学生、每天上百趟航班往来、中国是美国第一大债权国,这些都是中美关系的根基。中美关系在经过新政府上任后一段时间磨合后,还是会重归合作对话的主调。贸易等传统领域里摩擦不会更多,但在网络安全、航天航空、极地、海洋等高边疆领域里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这些都需要我们有心理准备并认真应对。

蔡英文有台独之心也无台独之胆

   新浪:最后说说台湾问题,台湾地区选举刚刚告一段落,执政八年的国民党政府下台,蔡英文带领民进党成为下一届台湾地区领导人,你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会有什么预测?

   王逸舟: 在谈蔡英文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预防步骤,就是举世瞩目的习马会。我们先说说这个,习马会可以说是在重大的涉台问题上的创造性介入的一个举措。它不仅是在马英九执政期间为两岸关系所做努力的一种肯定,也为台湾政坛变化后新的领导人可能会采取的危险政策打了一个预防针。

  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一直呈现出好转趋势,三通实现、旅游大扩展、两岸的口水仗打得也少了,两岸关系在这段时期发展是最好的。习马会是1949年以后两岸领导人第一次会晤,也是两岸统一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如今台湾政局发生了变化,以台独为宗旨的民进党人即将执政,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和民众都普遍担心两岸关系会重回1995、96年台海紧张的时代,我个人看来,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的。一方面,过去这二十年来,两岸贸易、经济、民间往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大陆经济的增长所取得种种成就,让台湾意识到两岸关系的破损将会对台湾造成灾难性的打击。台湾地区新任领导人必须要考虑到,如果两岸关系朝着不利方面发展,这种关系带来的反弹将会对台湾经济和民生带来难以承受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人认为,蔡英文短期内主要精力将会集中在民生上,首先会去安抚这些年经济停滞所带来的社会不满。从这个层面来说,她即使有台独之心,也不会有台独之胆。短期内,她是会想要维持两岸关系现状的。但是中长期来说,两岸关系会面临一个挑战,就是她如何界定“九二共识”,会不会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这将对台湾和两岸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台湾未来的发展和两岸关系的未来还要看民进党是否能呈现出一个全新的面貌,个人不那么悲观。选择了台独,台湾现在享有的优惠政策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好处将无法再继续惠及台湾民生,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但愿蔡英文是一个聪明人。今天的台湾跟二十年前不同,二十年前台湾工资收入以及在国际金融中的话语权还是很高的,但如今它的筹码已经很少了,时间是站在大陆这边的,作为一个聪明的领导人,蔡英文要想带领台湾民众走进一个全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时期,她就一定需要考虑清楚。但愿她做一位识时务的领导人。

  (新浪国际 文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