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青年台商的成都“生意经”

18.12.2014  14:46

        中新社成都12月16日电 题:青年台商的成都“生意经

        作者    付敬懿

        “我们一直在往大陆搬台湾的东西,创造市场,这样成本太高,还是必须创新再造,才能够落地化。”对于做生意的经验,台湾青年黄子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八年前,26岁的黄子轩独自一人来到成都,带来了奶茶连锁店“茶与布朗”。如今,100多家“茶与布朗”奶茶店已遍布四川省的大中城市。

        “年轻人不懂事,觉得什么都不怕。”谈起创业的经历,黄子轩感慨万千。他说,这里的游戏规则跟台湾不一样,开始时人生地不熟,摸爬滚打起家,经常被弄得“头破血流”。

        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很多台商带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大陆创业。几十年过去,他们在大陆做得风生水起,而一批有着高学历、高视野、高起点的青年台商也来到大陆,或接班或创业。

        “我来成都时,街头还没有奶茶连锁店。”黄子轩回忆说,第一次来成都,他花了半年多时间走街串巷,才以此为切入点创业。他把奶茶连锁店的成功,归结于早期没有竞争对手,以及“成都的商业氛围很好。

        “我想推的是台湾餐饮文化,但效果不太理想。”黄子轩说,在奶茶店之后,他也经营了台湾的街头小吃,但其中卖得最好的还是成都人喜欢的麻辣味。

        面对如今台湾青年西进创业的热潮,黄子轩建议,年轻人不要太盲目。“虽然大陆西部的机遇多,但那是留给有准备、够专业的人,特别是在企业、财团纷纷进军的情况下。

        在成都,还有许多像黄子轩一样的青年台商,他们定期在成都市台协成立的青年委员会中举行聚会。他们中最小的20多岁,最大的45岁,彼此分享企业管理的经验,共享资源信息。“我们最关注两点,台商的传承和创新。

        “传承的是家族企业,也是父辈的精神。”台湾台盐生技川渝总代理庄英暐,五年前作为家族在大陆西部市场的探路者,来成都寻求发展。他的父亲要求他能达到三个条件,“能吃苦、耐孤独、忍诱惑。

        “西部吸纳、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现在也不是努力就有收获的年代,必须有创新。”庄英暐说,父亲用多年经商的经验,指导他抓住了成都腾飞的机遇。而他在成都生活中发现,台湾的面膜、化妆品销售火爆,进而成立商贸公司,为家族拓展着业务。

        “台湾企业多数是做专做精的运作模式,在领域内专精一门,可以算是有优势。”39岁张荣华是成都市台协青年委员会的副主委,他家族14人全在台湾从事室内装饰设计工作。他说,当初年轻人冲劲大,只想离家远点,自愿“发配”成都来开拓市场,一待就是13年。“和老一代台商不同,青年追求的是工作、生活、享受并重。

        张荣华说,这些年也看到台湾青年人创业失败的情况,希望通过青年委员会这样一个交流平台,帮助青年朋友工作、生活尽快‘落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