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讯网络诈骗手法起底 遇到这些情况别轻信

05.05.2016  12:27

  20多年前起源于境外的通信诈骗,如今已经成为广大市民和警方深恶痛绝的热点。警方一浪高过一浪的打击,铺天盖地地防范宣传,却仍有市民遭受骗局。据成都警方2014年提供的数据,一年间受通讯诈骗侵害的市民将8000多万元以转账、汇款等形式打入了骗子的账户,而以发案的势头来看,此类案件每年还呈上升趋势。“警方在不断寻找更为有效的防范和打击手段,但这项工作必须全社会都参与。”市公安局刑侦局侦查二处胡处长对记者说。

  上月26日,本报记者从成都警方刑侦部门获得了打击防范通讯网络诈骗“白皮书”,这份“白皮书”中将通讯网络诈骗的形式、危害、手法等进行了介绍,同时也实录了成都警方在近年来对通讯网络诈骗开展打击防范的情况。本报记者将“白皮书”中的主要内容解读给读者,希望每位市民能从中提升防范意识,参与到打击通讯网络诈骗的“人民战争”之中来。

   当前通讯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

  近年来,通讯诈骗、侵害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伪基站”、窃听窃照专用器材、手机恶意程序、无线屏蔽器、“黑广播”等通讯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来势凶猛、愈演愈烈,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扰乱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犯罪问题。

   发案势头猛,总量居高不下

  近十年来,我国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持续高发,增长幅度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案件。包括通讯诈骗在内的新的犯罪类型不断涌现,有的向手机植入恶意软件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有的使用“伪基站”侵入公用通讯网络,有的设立虚假网站进行网络投资诈骗。犯罪分子中累犯、惯犯居多,反复作案、连续作案,导致打不胜打、屡打不绝。

   犯罪涉及面广,群众损失大

  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电信网技术,在通讯诈骗窝点对一座城市或一片区域大肆拨打诈骗电话、发送诈骗短信,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犯罪空间跨度大,跨国跨境成为常态

  作为一种典型的远程非接触性犯罪,通讯网络新型违法犯罪颠覆了传统犯罪的概念范畴,打破了犯罪的时空界限。犯罪分子借助发达的现代通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科技手段,将拨打诈骗电话窝点、网络诈骗平台窝点、地下钱庄窝点藏匿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空间上轻易地实现了跨地区、跨国跨境的大范围大跨度犯罪。

  发展变化快,犯罪手段层出不穷

  犯罪分子从最初的打电话、发短信,发展到网络改号、盗取QQ号、微信号作案,从境内雇佣马仔提取赃款发展到网上转账、跨境消费、境外提现。同时,犯罪手法不断变换,有的假冒领导、亲戚、朋友,谎称“出车祸”“被绑架”“嫖娼被抓”;有的假冒企业单位,谎称“中奖”“欠费”“邮寄包裹”;有的冒充执法机关,谎称“涉嫌洗钱”“银行卡透支”,以此对受害人进行欺骗、引诱、威胁、恐吓。为增加欺骗性,犯罪分子紧跟社会热点,精心设计骗术,针对不同群体量体裁衣、步步设套,使人防不胜防。

   专业化程度高,犯罪产业化趋势明显

  犯罪分子将整个犯罪过程分割成多个环节,在细化分工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犯罪的专业化程度,形成了各个环节间衔接紧密、配合高效的一条龙犯罪模式。

  严重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破坏社会诚信,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百姓生活安宁,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隐患。有的群众“养老钱”“救命钱”被骗,导致倾家荡产、跳楼自杀;有的企业资金被骗而破产倒闭,引发群体性事件;有的散布恐怖谣言、虚假信息,引发社会恐慌。